醉翁亭记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词义和重要虚词的用法。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及其积极意义。3.品读课文,鉴赏本文的意境美、结构美、手法美、语言美,逐步提高鉴赏能力。教学重点指导朗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在朗读中疏通文意,推究文理,品味意境,力求当堂成诵。教学难点1.“醉翁之意”在何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2.“太守之乐”乐什么?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醉翁亭记》是脍炙人口的一篇古文。为了有助于这篇文章的学习,我先把作者和有关本文写作的情况作个简略的介绍。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土,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醉翁亭记》,对欧文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欧阳修称得上是位饱学之土。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二.应掌握的文言文知识1.词类活用2.一词多义3.特殊句式三.整体感知课文1.从描写、记叙的角度梳理课文脉络。亭外山水风光——山中朝暮四时——亭下官民同乐——宴后太守醉归。点出亭——亭外景——亭中宴——离亭归2.以上每一层中都含有“亭”字,能不能都含有“乐”字呢?总写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醉归之乐总写山水之乐——赏景之乐——与民同乐——自知其乐3.下面我们研究每一段落的内部层次。把它们清理出来,指导背诵就更有依据。我先说第一段,你们分组介绍第二、三、四段。一.山—水—亭—名—太守二.朝—暮—春—夏—秋—冬三.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太守归—游人去—禽鸟乐,游人乐,太守乐小结:文章有脉络十分清楚。1.开头部分介绍了醉翁亭,包括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亭的环境,后一层介绍亭名由来。2.中间部分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两层:第1层写山间朝暮、四时之景不同,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第三产业层写人游琅琊山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达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和太守醉四项内容。3.结尾部分也分两层,第1层写游人去,禽鸟乐;第2层写太守乐其乐——与民同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四.研习课文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作者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远景——山(色)静亭的环境中景——水(声)动近景——亭(形)静亭的命名:“太守自谓”一日之景——朝明暮暗春花幽香夏木繁茂抒情秋霜高洁冬溪枯竭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2.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3.为什么写“太守宴”前先写“滁人游”?4.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5.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一句含义?五.合作研讨——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呢?请仔细找一找,画出有关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而喧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人之乐”,故作文以叙其事。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六.总结课文1.主旨:这篇游记以“乐”字为线索贯穿,集中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寄情山水,以排遣愁绪的生活态度,体现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