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一、名词。⒈学在官府:是夏、商和西周时期教育管理体制的共同特点。所谓“学在官府”,又称“学术官守”,即学术被官方所垄断,民间无学。“学在官府”主要表现为官师不分、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⒉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⒊“有教无类”: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在这个问题上,孔子基于对教育在治国安邦的重要作用和对人性的认识,针对当时奴隶制教育的等级性,主张要扩大教育对象,打破教育为少数人所垄断的局面,不分贫富贵贱,不分地域族类,给所有有求学愿望的人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即所谓,“有教无类”。⒋稷下学宫:原是战国时期齐国在其都城临淄稷门之下设立的养士之所,以招揽天下名士。学宫创立于齐桓公田午当政时,直至秦灭齐而亡,存在150年。期间,不断有众多游学之士慕名而来,各派师徒汇合于此,自由讲学,相互研讨,从而使这个养士之所又成为一所学术水平高、讨论气氛浓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在教育体制、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都独具特色⒌君主视学:君主视学自古有之。汉代帝王对其最高学府太学非常重视,有时亲临太学视察或令要员视察太学。东汉时皇帝视学成为一种制度。皇帝视学时要进行各种隆重的仪式,要召集博士讲论五经,有时还要考察学生的学业有时还与师生欢聚。皇帝每次视学都要聚众亲自宣讲,以弘扬儒学。以上诸项措施,都为“独尊儒术”政策的推行起了保障和促进作用。⒍鸿都门学:创设于东汉灵帝光和无年,学生是由州、郡、三公推举的“能为尺牍、辞赋及工书鸟篆者”。这所学校不同于其他以儒学为主的官学,它讲求辞赋、小说、绘画、书法等,因校址位于洛阳鸿都门而得名。鸿都门学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在教育史上具有开专科学样先河的意义。⒎次相授受(转相传授):就是这数百弟子,老师仍然难以一一教到,于是常常是老师教给先来的高足弟子,再由他们分别去教其他弟子,这样可以二传、三传甚至更多,这种教学方式叫做“次相授受”或“转相传授”。⒏举制:是由中央各部门和地方行政长官负责考察和举荐人才,朝廷予以录用为官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它既是统治阶级的选官制度,又是其对教育进行宏观管理的手段。⒐策问:就是皇帝就时政中的问题提问,令被荐举者作答.⒑对策:答者要对时政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主张和建议,是谓"对策".⒒贤良方正:察举博学通经、明达政务者。察举贤良方正皇帝要打自策问,其目的主要在于广开直言之路,询访吏治得失。⒓明经:察举通晓儒经的人才。举明经还要经过考试,以别高下。考试的方法叫射策,类假似于今日的抽签考试,根据答题的质量区别高下,授予不同的官职。明经取士,可直接推动“独尊儒术”政策的落实,因而颇受帝王的青睐。⒔童子:选拔12~17岁之间的“博通经典”者,旨在发掘天才儿童。这表明我国汉代已经重视特别才能儿童的培育和任用。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⒕师法:即弟子传经时,必须严格遵守其师所传,不能有一字出人。家法:一祖师之下的徒子徒孙代代相传,即形成家法。⒖“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士制度。“九品中正”选士制度,简而言之,就是趄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据此将士人评定为九个品级,然后逐级上报,最后吏部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予官职的选士制度,又称九品官人法。该制具体实施始自魏文帝曹不执政时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士制度。⒗帖经:所谓帖经,即任意揭开一页经文,将其左右两边盖上,只露中间一行,再用帖盖3字,令应试者将帖盖的3字填出来。帖经相当于现在的填空题。这种考试方法很简单,只要熟读经书、注疏即可应付。帖经是一种简单的考试记忆性基本知识的方法。⒘墨义:是对经典内容的问答,不需发挥,按原文对答即可。这样只要熟读经书和注疏,即可对答如流。墨义相当于现在的简答题,问什么答什么,不须展开。由于这种考试很简单,所以一问就是十条,甚至几十条、上百条。这种问答有时也采纳口试方式,叫口义。⒙对策:或称策问。这种方法是从西汉沿袭而来的,为唐代科举的基本方法。对策要求被试在熟知经、史的基础上,关怀时政,题目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