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2013年中考专题复习古诗词赏析1、观沧海(东汉曹操)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大意:东征时,我登上碣石山,远眺那苍茫的大海。海水是那样的起伏动荡,山岛是那样的高高耸立,山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茂盛。给人以生机盎然之感。秋风萧瑟中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真是好极了,让我用诗歌来抒发我的壮志吧!中心思想:诗中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即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重点赏析:开头交代观海的地点(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竦峙的山岛,后二句则是具体写“水何澹澹”,这里写了动态的“荡漾的海水”、“洪波”和静态的“耸立的山岛”、“草木”,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宏伟辽阔气象。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这是实写,同时对下文起了衬托的作用。(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即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这首诗基调是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2、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原文: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旅途所见,景象壮阔,喻诗人胸怀豁达)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注释]1、客路:表明身在他乡远行。2、“山外”与“绿水”互文,写出了大江两岸的景色。3、“客路”“行舟“与下文的“乡书”“归雁”相照应。4、“风正”,即船行顺风。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深刻的哲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背景: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作者王湾,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大意:大路绕过青山之外,船在绿水中向前航行。潮平息,江面宽阔;风顺,白帆高挂。在夜将尽未尽之时,海上一轮红日升起;江上萌动的春意,在旧年未尽时提前到来。写回家乡的书信到什么地方去寄?要到归雁经过的洛阳附近。中心思想:这首诗写的是船停泊在北固山下所见的景象和作者的思乡感情。重点赏析:开篇表明船到镇江后,作者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阔”字写出了江水激荡、江面开阔的景象,又写出了春回大地、春意正浓的景象。两岸之景给人以开阔之感,表现了诗人豁达的胸怀。“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这里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两岸阔”之大景的神韵,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的名句。(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何况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旅居他乡,见到此景,情何以堪?这里透露出自然的理趣,“生”“入”拟人手法的运用形象的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更有动感和情趣,宣告了春天的来临,透出勃勃生机和积极、乐观、向上的感情,也包含着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揭示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表达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3、春望(唐杜甫)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国:过都;破:沦陷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