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环境稳态成分的相对稳定:水、无机盐、各种营养物质、代谢产物的含量稳定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pH值、渗透压、温度的相对稳定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神经元神经元一、神经系统的组成1、基本单位:神经元(神经细胞)细胞体轴突树突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功能:轴突末梢神经元的结构神经元、神经纤维与神经脑脊髓脊神经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2.2.神经系统神经系统脊髓脊髓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反射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动物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低级神经中枢(脑干、脊髓)参与完成。如膝跳反射、眨眼反射、缩手反射、婴儿的吮乳、排尿反射、排便反射等。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后天学习和训练,由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反射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12345三、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神经中枢效应器传入(感觉)神经元的神经末梢,能感觉机体内外刺激,并产生兴奋。传出(运动)神经元的神经末梢以及它所支配的肌肉和腺体),接受兴奋而发生相应活动分析、综合把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至神经中枢把兴奋传出至效应器反射弧各部分的功能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神经节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兴奋反射的过程①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②兴奋沿传入神经向神经中枢传导;③神经中枢随之产生兴奋并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④神经中枢的兴奋经过一定的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⑤效应器对刺激作出应答反应。完成反射的条件反射弧的结构保持完整性足够强度的刺激四、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结论: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做神经冲动。1.现象枪乌贼的巨大神经纤维直径可达1mm,是研究生物电的理想材料。兴奋的实质是电流,电流是如何产生的?产生电流要求有电位差,所以需要测量神经细胞膜的电位变化。四、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2、神经冲动的产生四、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2、神经冲动的产生直径小于0.5μm当将两个微电极都放在神经细胞膜外时,在示波器上没有记录到电位差,说明神经细胞膜外各处电位相等。当将一个微电极的尖端刺穿细胞膜瞬间,便可通过示波器记录到-70mV的电位差,表明膜内电位比膜外电位低了70mV。四、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2、神经冲动的产生静息电位(内负外正)依据资料,并结合细胞膜内K+浓度远高于膜外这一事实,提出合理假设来解释膜内电位比膜外低(内负外正)这一现象。K+外流K+高K+低四、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2、神经冲动的产生如假设成立,K+是以何种方式流向膜外的?K+外流的动力是什么?协助扩散。K+外流的动力则是细胞膜内外的K+浓度差。后来科学家分离出了膜上的这种载体蛋白,称作K+通道蛋白。K+高K+低四、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2、神经冲动的产生如假设成立,增大神经细胞细胞外液的K+浓度,静息电位的数值会如何变化?增大神经细胞细胞外液的K+浓度,则神经细胞内外K+浓度差变小,K+外流量减少,静息电位数值会变小。科学家曾做了这样的实验,的确如此,从而验证了假设。K+高K+低四、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2、神经冲动的产生K+会一直外流吗?K+外流后,神经细胞内外K+浓度差会变小,K+外流的动力减小。另外由于K+外流,使细胞内外电位差加大,向内的电场力会阻止K+外流。当向外的化学驱动力(K+浓度差)和向内的电场驱动力达到平衡时,K+停止外流,此时膜内外的电位稳定在-70mV。四、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2、神经冲动的产生神经纤维受刺激后,示波器上显示的数字由-70mV逐渐减小到0,并出现+35mV,这说明膜内外的电位发生了什么变化?受刺激后,膜内外的电位差逐渐缩小至0,并出现反转。-70mV膜内电位比膜外低70mV0mV膜内电位等于膜外电位+35mV膜内电位比膜外高35mV规定:膜外电位为零电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