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一病理学基础项目一疾病概论一、名词解释:1、疾病:是动物机体在一定条件下与各种致病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2、潜伏期:指致病因素从作用于机体开始,到出现最初疾病症状出现前为止。3、前驱期:从疾病的一般症状出现开始,到疾病的典型症状出现前为止。4、明显期:此期是疾病的特异性症状表现出来的阶段5、完全康复:即形态结构和机能的损伤完全恢复,病理过程全部消失。6、不完全康复:主要症状消失,致病作用停止,但在形态结构上还留有持久的病理状态,在机能上还有一定障碍。7、临床死亡:是指心跳和呼吸停止,反射活动消失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高度抑制。8、生物学死亡:是真正意义上的死亡,整个中枢神经系统和机体各器官的新陈代谢已终止,出现不可逆变化。9、健康:动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各器官的形态结构,机能、代谢,维持着正常的协调关系,并能主动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这种状态称为健康。项目二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任务一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一、名词解释:1、充血:局部组织或器官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充血。2、淤血: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流缓慢,引起静脉内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3、出血:血液流出血管或心脏外称为出血。4、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5、内出血:血液流入组织间隙或体腔内(如胸腔、腹腔、心包腔),称为内出血。6、渗出性出血:指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液通过管壁渗出血管外。7、破裂性出血:指心脏和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8、栓塞:是指循环血液中异常物质随血液流动,阻塞血管腔的过程。9、梗死:指动脉阻塞,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10、溢血:弥散性的组织内出血,称为溢血。11、发绀:淤血的组织、器官呈暗红色或蓝紫色,在可视黏膜和无毛皮肤表现尤为明显,临床上称为发绀。12、血肿:当动脉血管破裂出血时,由于血压高,血流及血量多,压迫周围组织形成血肿。任务二组织细胞的损伤与修复一、名词解释:1、变性:是由于组织细胞代谢障碍,细胞质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原有正常物质数量显著增多的一类形态改变。2、坏死:在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病理性死亡,称为坏死。3、凝固性坏死:蛋白质变性凝固,坏死区呈灰黄、干燥、质实状态,称为凝固性坏死。4、液化性坏死:由于坏死组织中可凝固的蛋白质少,或坏死细胞自身释放大量水解酶,或组织富含水分,则细胞组织易发生溶解液化,称为液化性坏死。5、机化:新生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等过程,称为机化。6、适应:当内环境发生改变,或在各种轻微但持久的致损伤因素的作用下,机体可通过改变其自身的代谢、功能和结构加以调整,以维持细胞在新环境下的活力和功能,这种非损伤性应答反应称为适应,在形态上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等。7、萎缩: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体积变小称为萎缩。8、肥大:细胞、组织和器官的体积增大称为肥大。9、增生:器官或组织的实质细胞数量增多称为增生。10、修复:损伤造成机体部分细胞和组织丧生后,机体对所形成的缺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称为修复。11、再生:是指组织、细胞损伤后,缺损周围健康细胞的分裂增殖。12、生理性再生:指在生理过程中,机体某些细胞不断衰老死亡,由新生的同种细胞通过增生不断补充,以维持原组织的结构和功能。13、病理性再生:指病理状态下组织、细胞缺损后发生的再生。14、完全再生:指死亡的细胞由同类细胞增生、补充,再生的组织完全恢复了原组织的结构及功能。15、纤维性修复:指缺损不能通过原组织的再生修复,而是由肉芽组织增生、填补,以后形成瘢痕,也称为瘢痕修复。16、坏疽:指组织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17、溃疡:坏死灶较大,不易被完全溶解吸收时,发生在皮肤黏膜的坏死物可被分离,形成组织缺损,深者称为溃疡。任务三水盐代谢紊乱一、名词解释:1、水肿:体液在组织间隙(细胞间隙)积聚过多称为水肿。2、脱水:各种原因引起动物机体体液丢失称为脱水。3、高渗性脱水:水的丢失多于盐分的丢失,缺水后动物的血浆渗透压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