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教学目的】一、知识与能力:(1)关键词句含义的理解。(2)理清文章思路。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文本,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2)通过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关键句”来理清思路,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文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刘和珍生平及死难经过,学习其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设计意图】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其实是对“三·一八”惨案的述评。文章第一、二节是说写作的缘起,侧重于探求本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作者的笔触涉及到三类人:反动势力、爱国青年和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的“庸人”。他愤怒地控诉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无耻的流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的方式,另一方面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前行”。高度表现了一代伟大作者爱憎分明的态度和深邃独到的思想,能够激发我们青年的爱国热情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将着重点放在理解词句、把握文意、挖掘主题上,对于文章的思路则简略带过或忽略不讲。新教材,新要求,教师必须做到旧课文新教法,将教学重点放到理清思路上。【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2、理清思路,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教学难点: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和写作本文的意义。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三课时教学要点:进一步体味作者悲愤交加的感情。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一、探究本文写作缘由。1、读第一、二节。2、探究本文写作的缘由。明确:其一是要悼念、祭奠遇害者刘和珍君,正如文中所言:“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其二则在于唤醒庸人,因为“(庸人)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鲁迅先生为了让人牢记这笔血债,唤醒国人打破这“非人的世界”也“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二、质疑解难⑴“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一句,他们指什么人?“快意于我的苦痛”怎么理解?明确:“它们”指反动派。“快意于我的苦痛”实际是警告反动派别高兴的太早,总有一天血债必将血偿!⑵“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一句,“真的猛士”指什么?“惨淡的人生”是什么意思?“哀痛者和幸福者”分别指什么人?明确:“真的猛士”指真正勇敢的革命者。“惨淡的人生”指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哀痛者和幸福者”分别指看到黑暗现实,哀痛于国家和人民而无力改变的人和敢于正视黑暗现实,为国为民敢于斗争敢于牺牲的人。二、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个青年?1、(屏幕展示)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了,年仅22岁。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被虐杀了。对国家、对民族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巨大的悲剧,鲁迅曾经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么刘和珍身上有哪些有价值的东西呢?2、学生自读第一、三、四、五段,思考归纳:课文记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你能认识到刘和珍君是怎样的一位青年?明确:预定《莽原》-→追求真理(毅然)“风潮”领袖-→敢于反抗事迹虑及母校-→有远见、有革命责任感(黯然)欣然喋血-→勇敢坚强、敢于抗争(欣然)难中救助-→从容善良3、对于刘和珍等人遇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明确:一是揭露了敌人的凶残,二是赞扬了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的精神。4、许广平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惨案“悲愤”感情的句子,并加以品析。示例:①解读“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明确:a、“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流言”指御用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