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散文《项脊轩志》“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的特点。深刻理会作品通过琐事表达内心深沉情感的技巧。2.体会这类文章的写法,感受其生活气息和情趣,提高鉴赏能力。3.归纳、掌握文言知识。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体会作品内蕴的丰富情感。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亲人的深厚感情,体味人性美。重难点设计: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涵的浓浓深情。教学难点:体会这类文章的写法,感受其生活气息和情趣,提高鉴赏能力。课时安排:1课时设计思想:高中阶段要能达到初步鉴定文艺作品,能感受想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受到感染和启迪。要想实现这一要求,在教学方式上必须采用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高二学生已经初步具备阅读浅义文言文的能力,所以本课将文言知识学习做为预习内容而将重难点设计在本文风格的鉴赏上,通过品读、鉴赏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朱自清的《背影》烙印着父爱的深沉,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满溢着母爱的炽烈。是啊,亲情是这世上最纯净、最博大的情感。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再来感悟一下那份浓浓的眷恋情。学生解题:项脊轩,书斋名。“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学生介绍归有光,明代杰出散文家,后被称为震川先生,曾被前人誉为“明文第一”。二.整体感知1.教师深情朗诵课文,学生听读、感悟。请学生谈谈你们感受到了什么?请学生发言,表达感悟。平凡小事见证夫妻情深,平凡场景可体会作者心中的苦痛。学生能于日常家庭琐事中体会到作者的欢喜和悲愁,体会到亲情和爱情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本文的线索:项脊轩作者笔下的项脊轩是什么样的?修缮前:狭小、阴暗、破漏修缮后:明亮、幽雅、明净作者着意写了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作者对项脊轩这种深挚的眷恋之情,是贯穿全篇的一条感情线索。这里所写的喜悦心情,恰与下文写可悲的事相映照。2.请找出表明全文感情基调的一个句子: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3.作者为何喜、为何悲呢?明确:作者为在项脊轩中自由自在地读书而喜悦,而对与项脊轩有关的亲人相继离去感到无尽的悲哀,主要有:诸父分家、追念亡母、追念祖母、追念亡妻。三.合作探究,解读文本1.将深挚的感情融汇在对日常生活琐事的描绘之中,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品读课文并找出“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来展现情感”的句子,品味其中的美感。要求:深情朗诵,读出琐事中的深情,品评细微处的深意。自主探究,组员合作交流、整合成果教师深入到每个小组之中,和每个成员进行交流,探讨。①.“借书满架……姗姗可爱。”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这幽雅的环境让作者由衷感到喜悦。这是一幅多么幽雅、美好的画面!作者的深情蕴含在平凡场景中。学生诵读,试读出喜悦之情。②.“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寥寥几笔,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那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体现了作者的悲痛之情。学生诵读,这句可以在语速上稍作变化,体会不同。③.“儿寒乎?欲食乎?”情意缠绵,感人至深。虽仅一言半语,却纯是慈母心肠大家有过这样的生活体会吗?从自己的人生经历来体会作者的情感,于家庭琐事中见深情。读读试试。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令人长号不自禁。”既是对回忆祖母遗事而言,也是对上一层回忆母亲遗事而说,结构谨严,感情真挚。你能体会长号的深刻含义吗?试深情诵读。⑤.文章最后一句。老师有一个疑问,亭亭如盖,是那么生机勃勃,你怎么读得如此凄婉低回呢?是乐景写哀情,更显其哀。语言质朴自然流畅,写出了蕴含在平凡场景中的深情。清代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曾这样评价归有光的文章:震川之文,每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不要紧之题”的题是指文章写作的内容鲜活、富生活气息,“不要紧之语”的语是指语言朴素流畅,感情真挚发自肺腑,能引起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