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设想:本课时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作者感情,梳理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思路。2、理解文意,理解作者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知道端午节是哪一天吗?能不能介绍一下我们这儿在这一天有什么风俗?(激趣)二、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标画积累词句。(门楣粽子门槛苋菜车胤莫明其妙曾经沧海难为水)2、集体交流阅读感受;梳理文章思路。(端午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三、重点研读:1、细读课文,对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圈点批注、质疑。(思考提示)A、哪些句子或段落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感情?B、文中详写了哪几种风俗?目的是什么?C、题目是“端午的鸭蛋”为什么写到了种种风俗?2、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收获。四、推荐作业:思考课后练习第三题。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品味文章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2、领会文章主旨,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表达思想。教学过程:一、朗读训练:师生共同朗读全文。(本文的语言魅力主要靠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出。有些语段还应指导学生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来读,体会文章情趣。)二、语言赏析:1、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及自己在文中标画的语句,归纳文章语言特点。例:A、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B、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C、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D、咬一口油就冒出了。2、交流归纳:本文口语色彩浓厚,平淡而有蕴味,不乏风趣。古汉语的点缀又增添了典雅之美。3、积累本文具有特色的语言。(抄写或背诵)三、再读课文,体会作者浓浓的故乡情结。四、拓展延伸:回想一下我们这儿具有地方特色的风俗,在日记上介绍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