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第1页共5页人大经济学院谈论经济学理论的清道夫1989年日本《中国研究月刊》称他为“中国稳健的改革派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他是“始终坚持理论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即使在‘左’的理论和政策盛行的情况下,也不随‘风’转”、“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治学学风”、“从不人云亦云,而是执著地追求真理”。“不唯上、不唯书、不唯风、不唯众”,不做权势的奴仆,不做“风派理论家”——他就是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卫兴华。3月21日,89岁的卫兴华先生在人大宜园家中接受了中国经济时报的采访。老人银发稀疏,腿脚不便,视力下降严重,但仍然语言清晰、思维敏捷,回顾自己求学、治学的经历,梳理自己的研究成果,老人淡泊平静,健谈而睿智,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求学之路“虽然苦读书、读书苦,但当自己弄懂和把握了博大精深的马列主义的有关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获得成绩时,又会有苦中有甜、苦中有乐的收获感。”卫兴华1925年出生于山西省一个穷乡僻壤的农村——五台县善文村,祖辈世代务农。卫兴华自称:“我是在母亲穷愁的眼泪和叹息声中长大的”。为了“转换门风”,6岁时卫兴华的父亲送他读小学。不久后,父亲又送卫兴华到离村30里的东冶镇沱阳高等小学读书。“七七事变”后日本人占领东冶镇,卫兴华被迫辍学回村务农,但想读书上学的念头片刻未息。后来,卫兴华在东冶镇济生恒药材店当了一名小伙计,不是正式店员,而是打杂的临时工,只供伙食,没有报酬。“我给人家做饭,给掌柜的提茶壶、倒夜壶,有时也帮助卖药丸。”因为读书求学的渴望,1942年卫兴华考入东冶镇一所中学补学班,失学4年后又进入学校读书。当时东冶镇驻扎着日本侵略军,考入补学班,卫兴华将以前小学老师给他起的官名“卫显贵”改为“卫兴华”,以表示抗日救国,复兴中华之意。因为不愿受到奴化教育,卫兴华离开补学班,通过日军封锁线,到了晋西隰县,考入进山中学。这所学校的负责人是中共地下党员、情报战线的先驱、教育家赵宗复,受其影响,在这里,卫兴华系统地、有选择地阅读学习了进步文艺书刊和社会科学读物,接受了革命思想教育。抗战胜利后,进山中学迁回太原,卫兴华被选为学生会理事长,参加了进步社团“投枪社”。1948年11月,卫兴华进入华北大学读书。解放后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卫兴华转读于该校经济系。1950年人大成立政治经济教研室,前苏联专家要培养研究生,卫兴华被挑选上,成为人民大学的首届研究生。1952年,卫兴华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开始了自己教学、研究的治学之道。在改革开放前的30年中,卫兴华经历了政治生活和教学与研究工作中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他曾先后被下放劳动、参加“四清”运动,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经历了走“五七”道路的特殊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后,卫兴华的教学研究工作重新焕发了活力,他以执著和饱满的热情,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传播和发展,付出了极大的精力和心血。随着改革的推进和深入,一系列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了出来,经济理念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日趋紧密,卫兴华的研究内容也逐步扩大。在继续研究马克思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同时,他的研究领域更多地转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理论、经济运行机制理论、所有制理论、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经济增长与发展方式理论、收入分配理论、公平与效率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等领域。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第2页共5页卫兴华历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校学位委员会理论经济学分会主席、《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总编辑等职。出版论著30余本,发表论文、文章约900篇,获省部级奖20多项。2013年获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马克思经济学奖。学问之争“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我很理解、很了解需要讲什么、该讲什么、上面想让我们讲什么,但我还是要讲真话。做学问、做理论搞投机、讲假话,不是真正的学者。”卫兴华长期从事经济理论研究,他尊重权威,而不迷信权威。“我要求自己,也要求我的学生,做学问要‘不唯上、不唯书、不唯风、不唯众’。要解放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