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一科胃癌的护理查房概述胃癌是源自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的第3位,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首位。居全球肿瘤发病率和癌症死亡率第二位。胃的基本结构•结构图病因和发病机制•1.1.环境和饮食因素不同国家与地区发病率的明显差别说明与环境因素有关,其中最主要的是饮食因素。摄入过多的食盐、高盐的腌制食品、熏制鱼类、亚硝胺类化合物的食物是诱发胃癌的相关因素等。2.幽门螺杆菌感染大量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是胃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幽门螺杆菌所分泌的毒素能使胃粘膜病变,从而发生癌变。3.遗传因素某些家庭中胃癌发病率较高。胃癌患者亲属的胃癌发病率高出于正常人四倍。一些资料表明胃癌发生于A血型的人较O血型者为多。4.免疫因素免疫功能低下的人胃癌发病率较高。5.癌前期变化所谓癌前期变化是指某些具有较强的恶变倾向的病变,这种病变如不予以处理,有可能发展为胃癌。癌前期变化包括癌前期状态与癌前期病变.病理分期•早期胃癌•进展期胃癌:•1.结节型•2.溃疡局限型•3.浸润溃疡型•4.弥散浸润型临床表现•症状•早期:轻微上腹不适、食欲下降、疲倦;•中晚期:上腹部疼痛、腹胀、嗳气、泛酸、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进食困难、腰背疼、呕血、黑便;•体征•早期无特殊体征,晚期可见上腹肿块,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贫血貌,消瘦,腹水治疗要点•胃癌以手术治疗为主,辅以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胃癌手术种类有:根治性切除术、姑息性切除术、短路手术等。•内镜治疗:纤维胃镜直视下行激光,微波、电灼等治疗。•其他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及支持疗法等。简要病史•患者黄凤,女,41岁。因“腹胀、腹痛1月余”入院。•2.患者2016.1行胃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予以静脉化疗5疗程(具体不详),替吉奥口服化疗3周期。2017.1.3解放军105医院复查PEC/CT示:吻合口区及残胃壁未见FDG代谢异常增高灶,腹膜后(胰头后上方)肿大淋巴结,FDG代谢明显增高,考虑肿瘤淋巴结转移可能。肝右后叶小囊肿。后至安医大一附院治疗,予以口服替吉奥口服化疗一程。2017.4患者出现腹胀,渐加重,2017.5B超示腹腔积液。2017.6.16腹部CT:腹膜转移,腹盆腔积液。2017.6.19行腹腔穿刺置管引流出血性液体共约6000ml,2017.6.21行“SOX”方案化疗1程。7.21;8.23;9.22予“奥沙利铂200mgd1+雷替曲塞4mgd2”化疗3周期,同步予以“恩度150mgd1-5”治疗2程。2017.11.20予以“奥沙利铂200mgd1+雷替曲塞4mgd2+阿帕替尼”化疗1程,奥沙利铂输注中,患者诉不能耐受,遂停用。2017.12.20腹部CT示:网膜转移,两侧卵巢结节灶,考虑转移;腹膜后肿大淋巴结;腹盆腔大量积液。病情评估PD,予以腹腔置管引流后,12.22行“恩度60mg+雷替曲塞4mg”腹腔内注射,12.25行“紫杉醇脂质体240mgd1”化疗。2018.2.1予以“恩度60mg+顺铂30mg”腹腔注射。近1月患者持续性腹胀、腹痛伴呕吐,排便较少,今来院要求治疗。专科情况•神清,精神欠佳,浅表淋巴结未及明显肿大,心率78次/分,律齐,双肺听诊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腹部见竖形术痕,愈合可,腹部膨隆,腹部多处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亢进,移动性浊音阳性。辅助检查•2017.1.3解放军105医院复查PEC/CT示:吻合口区及残胃壁未见FDG代谢异常增高灶,腹膜后(胰头后上方)肿大淋巴结,FDG代谢明显增高,考虑肿瘤淋巴结转移可能。肝右后叶小囊肿。•3)2017.12.20腹部CT示:网膜转移,两侧卵巢结节灶,考虑转移;腹膜后肿大淋巴结;腹盆腔大量积液。治疗方法•该患者为胃癌术后,网膜转移,双侧卵巢转移;腹膜后肿大淋巴结;腹盆腔大量积液。在外院多周期化疗及腹腔灌注化疗,靶向治疗。根据患者治疗过程及病情进展,对“奥沙利铂”、“替吉奥”、“雷替曲塞”耐药,腹腔积液难以控制。近期“紫杉醇脂质体240mgd1”化疗1周期,腹水未见明显控制。并发肠梗阻,治疗较棘手。与家属充分沟通,告知患者病情为肿瘤晚期,预后差,生存期短,病情与其沟通解释尚可,护理诊断•1.疼痛与癌细胞浸润有关•2.预感性悲哀与患者知道疾病的预后有关•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胃癌造成吞咽困难、消化吸收障碍有关、与铁供应不足、吸收不良、丢失过多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