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的政治和经济一、明初专制主义统治的加强二、君主专制主义的进一步加强三、明初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四、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朱元璋贬低太祖皇帝的画家把他描绘为一个丑陋的、脸上长麻子、下巴向外突出的人。尽管有些宫廷收藏的肖像显示,太祖和其他皇帝一样英俊,但只有几幅反映他真实面貌的英俊画像保留了下来。一、明初专制主义统治的加强1、废除中书省与丞相制2、加强监察机构的功能3、军事制度——五军都督府和卫所制度4、改革地方制度5、文化——发展学校、科举制和文字狱6、抑制豪强、整顿吏治北京天坛祈年殿5、文化——发展学校、科举制和文字狱(1)学校:国学——国子监:贡生、监生府、州、县学:生员——童子试(2)科举考试:(3)文字狱孝陵神道图(2)科举考试:程序:乡试——8月举人解元五经魁会试——2月贡士会元殿试——进士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考试内容:八股文取士“与之交谈,两目瞪然视,舌木强不能对。”科举看榜图二、君主专制主义的进一步加强•1、靖难之役;“慎固边防,翼卫王室”“据名藩,控要害,以分制海内”•2、继续执行削藩政策;•3、设立内阁;首辅、次辅、众辅;票拟•4、迁都北京燕国—蓟;汉—幽州;隋唐—涿郡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5、改革地方制度:地图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5、改革地方制度黑瞎子岛明全图南京中华门明聚宝门遗址三、明初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表现:垦田数字大为增加地图2、措施:•(1)明初土地和赋役制度鱼鳞图册和黄册•(2)调剂人力不足——垦荒和屯田(民屯、军屯、商屯)•(3)鼓励种植桑棉;•(4)兴修水利景德镇产的瓷器四、(1405-1433年)1、原因•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明史》卷192•建文帝即使亡匿海外,在当日的情势下,又何能为?……明初的外交,是有意沿袭元代的规模的。——《吕著中国通史》•他进行这些远航实际上有很多理由:寻宝——郑和的船只叫“宝船”;显示他的权力和财富;了解帖木儿的和其他西亚蒙古人的计划;扩大朝贡制度;满足他的虚荣心和他对荣誉的渴求;以及使用他的宦官队伍。——《剑桥明代史》原因:扩大明王朝的政治影响,宣扬大明帝国的国威,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以满足其建立天朝大国的欲望。•(1)中国古代改朝换代后,新皇帝大多要诏告天下,以使海外各邦臣服于新王朝。•(2)郑和下西洋也进行了大量的贸易活动,因而也带有一定程度的经济上的动因和目的,但这种经济上动因和目的与政治上的动因和目的相比,则是微不足道的。(开诏、颁赏、做买卖)厚往而薄来可也”“则赉予之物宜厚”((11)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22)扩大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扩大中外经济、文化交流;((33)开阔了中国人民的视野,)开阔了中国人民的视野,增加了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增加了对外部世界的了解;((44)促使华侨大批移居南洋。)促使华侨大批移居南洋。33、影响、影响明中期的社会矛盾和张居正改革•一、社会矛盾1、统治阶级内部矛盾(1)宦官专权:厂卫、批红、监军、矿税监(2)内阁侵轧:大礼仪事件。杨廷和、张璁、夏言、严嵩、徐阶、张居正2、土木之变与北京保卫战3、财政危机4、阶级斗争-“一亩官田七斗收,先将六斗送皇州,止留一斗完婚嫁,愁得人来好白头。”•二、张居正改革地图明代的嘉峪关二、张居正改革1、内容: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赋役合并、“一岁之役,官为佥募”田赋征银。赋役征收由地方官吏直接办理2、意义:(1)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吏治败坏的现象;(2)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史上的重大改革;(3)改革并没有减轻人民负担。荆州张居正墓(碑)“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明末农民战争与民族斗争•一明后期社会矛盾的激化•二明末农民大起义•三、满族的兴起及其与明朝的战争张献忠“大西”政权大顺通宝、李自成“大顺”政权永昌通宝明后期社会矛盾的激化•1、政治的黑暗党争激烈“争国本”顾宪成、高攀龙无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