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得数在5以内的加法教学内容:教材第44页的例题1、试一试,第45页“想想做做”的习题。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2、发展初步的观察,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3、初步学习用加法计算解决问题,树立数学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和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教学难点:发展初步的观察,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过程:一、复习游戏:快速抢答;5可以分成2和(),1和3合成(),()可以分成2和2,1和()合成2,3可以分成()和2,4和1合成()。二、认识加法,理解含义。1、谈话:我们在学校里上学,不仅要学习,而且要劳动。看,一些小同学正在校园里干什么?(出示例1图。)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图意,提出问题。2、提问:怎样表示把3个人和2个人合起来是5个人呢?(板书:3+2=5)让学生猜一猜,“+”表示什么意思?通过交流,明确是“合起来”的意思。读算式:3加2等于5。小结:“+”的名字叫“加号”,它代表了一种计算方法——加法,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就要用加法算。三、学会计算,掌握方法。1、连续出示例2的两幅图,让学生说出图意。2、引导学生根据图意列出加法算式。提问:算式中的每个数代表什么意思?在小组中互相交流。3、谁知道得数多少?是怎样想的?教师对学生合理的方法都加以肯定。四、实际应用,深化新知。1、“想想做做”第1题。谈话:小动物们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纷纷把自己的宝宝带来向大家学习。你们看,谁来了?(1)出示图1,学生说图意,提问题,列算式计算。说说怎样算出来的?(2)出示图2,图3,按图1的要求完成。对算式的含义在小组中交流。2、“想想做做”第2题。谈话:聪明的小青蛙,看到大家在学习,自己也想学加法。回家后,列了许多加法算式,得多少呢?它正在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呢!3、“想想做做”第3题。(1)出示加法算式:1+1=(),你能说出结果吗?把得数填在书上。(2)出示:2+1=(),1+2=(),引导学生用3的分与合来计算结果。4、比较:刚才我们用数图、摆小棒、想分与合的方法来计算加法,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小结:这就是今天同学们学习的“5以内的加法”。(板书课题)五、巩固练习,拓展应用。讲述:小白兔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正在准备礼物奖励大家呢!(完成想想做做的第4~第5题)。六、小结:大家用5以内的加法解决了这么多问题。回家后,继续观察,看看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好吗?5以内的减法教学内容:书第46页的例2、“试一试”,第47页“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在实际情境中初步认识减法,理解减法的含义。2、在观察、操作实践活动中,体验问题情境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掌握5以内减法的计算。3、发展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初步学习用减法计算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理解减法的含义,理解和学会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在观察、操作实践活动中,体验问题情境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掌握5以内减法的计算。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演示:出示3个彩色气球,让一名学生上来,演示放走1个,手中还剩2个。2、小朋友,你能把刚才演示的过程说一说吗?3、提问:放走的1个是从几个里面放走的?现在他手中还剩几个?你想知道用什么方法计算吗?4、引出课题。二、体会情境,学习新知。1、教学例题,初步认识减法和计算方法。出示情境图。“护花小组”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能把两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学生说出图意:有5个同学在浇花,走掉2个后,还剩几个?根据图意,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2=3。指导学生认识减号及算式的读法,并让学生说说算式各部分在图中表示的意思。分小组讨论:为什么用减法计算?5—2=3是怎样算出来的?交流汇报各组的想法。小结:刚才各组的想法棒极了。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5个同学浇花,走掉2个,就是要从几个里面去掉几呢?从个数里“去掉”一些,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算出得数呢?2、“试一试”出示情境图,让学生独立观察图意,提出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