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探析本文摘自中国论文网,原文地址:http://www.xzbu.com/9/view-6796607.htmcom/9/view-6796607.htm在当前“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和谐共存”的大背景下,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新颁布的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各高校要结合本省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与管理,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各种实用性人才,为各民族共繁荣、共发展奠定基础。”高校是不同民族人群相对集中的地方,少数民族学生在数量及比例上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关注各民族学生的不同特色并因势利导进行管理既是落实国家民族政策的具体体现,也是展示各高校管理能力的灵魂之口。二、高校少数民族学生适应过程中的特点及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尽管进入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越来越多,但其比例依然较小,以2008年为例,全国范围内,少数民族在校研究生5.89万人,占学生总数4.59%;在校本科生127.99万人,占学生总数6.33%,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并未受到足够重视,通常是出了问题才处理的“救火式”管理,导致教育功能低效。管理者需要更多地了解这个群体的特征及现存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服务与帮助他们。1.民族意识浓厚,抱团意识较强,集体观念淡薄。这一点体现在少数民族学生于各高校生活、学习以及适应性等各方面。民族意识,亦称民族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内心认知的外在表现,就其本质而言是对自我以及自我与周围环境关系的一种意识。这种民族感对其成长有促进作用,但在高校的学习生活过程中也容易引发一些问题,如他们容易产生孤独感和疏离感。少数民族学生民族意识的自我保护性过强,民族融合意识欠缺。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喜欢与本民族同学交往,形成自己的交际圈,尤其在大一新生中,这种现象较为突出。表现出浓厚的民族意识。究其原因,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来源于共同地域、有相同或相近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本民族同学之间更容易交流、沟通与理解;而对汉族学生,双方在语言、作息、饮食、宗教信仰、生长环境以及文化方面有较大差异,导致其思想、行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并不一致,因而对双方的沟通与交流形成障碍,产生民族内部抱团现象。2.对民族身份心理捍卫能力较强、心理素质相对脆弱。多数少数民族学生长期生活在有共同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民族地区,在少数民族内部形成了强大的内聚力、向心力和民族自卫心理,因而,在与外民族、外文化的人交往时,表现出敏感与多疑,如若对方言辞不当,易刺伤其自尊心,引发纠纷。此外,能来内地读书,其中不少人是本民族的佼佼者,在群体内心理上有一定的优越感,但进入高校,面对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的校园生活,他们的综合素质与应对方式与现实环境要求有较大差距,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极易产生自卑感。在本研究的个案访谈中,我们了解到,被批评和指责时,少数民族学生更易归因为其民族身份,因而造成思想波动甚至产生抵触思想。3.适应性具有时间特征,心理变化呈阶段性。进入新的文化之前,少数民族大学生都具有学习汉语、体验新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的强烈动机,可惜入学之初,虽然具有新鲜感,但他们交往的圈子多是本民族同学,与汉族学生交往时常有顾虑,因此融入集体生活的时间较长,随着了解的深入和交往能力的提高,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才建立了熟悉感与自信心,呈现出“乐观――冲突――平衡”的特点。同时出于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文化差异、就业倾向等因素,多数少数民族学生毕业后都会回到本民族地区工作,与少数坚定地想留在内地的少数民族学生相比,其适应性存在动机、时间跨度等方面的差异。4.对自身学习状态及学习方法认识不足。客观上,由于历史、社会环境等因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设施相对较落后,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本民族地区的受教育环境与质量不甚乐观,这种现实状态,一定程度上造成存在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内心的“先天”认知能力与知识存储不足的想法。依据问卷调查及个案访谈,初步了解,大多数来自农牧区的少数民族学生接触汉语较晚,大部分从高中才开始学习汉语,汉语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