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计划单列的前前后后《背影》前前后后的故事XX省大张庄中学季树涛朱自清先生在《写作杂谈》中关于《背影》的写作,曾有这样的说明:“似乎只有《背影》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但也不尽然。”这是一个重要的提示,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个角度去解读《背影》这篇文章。为了让大家对这句话有更好的理解,我们就有必要把《背影》前前后后的故事弄清楚,这对我们是大有裨益的。朱自清原名叫朱自华,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同年12月15日成亲。当时朱自清的父亲还在榷运局任上(榷运局,是民国初年官方所设的掌管盐专卖专运的机构),家庭经济比较宽裕。但没有多久,父亲的差事交卸了,家庭经济逐渐拮据,朱自清心中很焦虑。当时北大规定,学生读两年预科后才能考读本科,但朱自清感到以眼下的经济状况,按部就班读上去是有困难的。为了减轻父亲的负担,他改名“自清”提前一年投考本科。1917年,朱自清考入北大哲学系。当年冬天,朱自清父亲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的差事又交卸了。说起来,这里面有一段很长的故事。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字小坡,也是个读书人。在儿子的记忆中,他既是一个严父又有其慈爱的一面。朱自清在他的散文《冬天》里曾回忆起童年和父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冬天的夜晚特别的冷,父亲便起了炉子,煮上白水豆腐。但洋炉子太高,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放进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都喜欢这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在寒冷的冬天里,父子围着暖烘烘的炉子坐着,父亲为儿子夹起白水豆腐。第1页共6页1这是一幅多么温馨的画面,让人体会到父亲对孩子深深的爱。应该说在1917年之前,朱自清父亲的差事一直都还好。但是到了1917年,事情就起了变化。朱自清的父亲原来在江西做官时已娶了一个妾,从此种下了家庭不和的种子。到徐州任上又娶了妾,致使江西任上所娶的妾大怒,前往徐州大闹,终至上司怪罪下来,撤了父亲的差。而赔偿徐州之妾的金额不菲,父亲花了许多钱,以至亏空公款五百元。不得已父亲求祖母变卖首饰,还借了高利贷来补上窟窿。祖母不堪承受这样的变故,在郁郁中辞世。应该说,造成祖母逝世、家庭濒临崩溃的原因,就是父亲道德上的过错。作为20岁的大学生,朱自清对父亲的此等品行以及造成的后果,虽然口不能言,但却郁积于心。在这种情况下,儿子对父亲在情感上是有距离的。这时朱自清的二弟即将报考大学,但家里已拿不出学费。朱自清看到家中景况十分惨淡,看着已显老迈的父亲,老实巴交的母亲,以及众多尚未成年的弟妹,心情十分沉重,叹着气说:“我要争取早一年毕业。”他已暗下决心,要尽早挑起养家活口的重担。祖母的丧事完毕,朱自清要赶回北京上学,朱小坡也要到徐州谋事,于是父子决定同行。明白了上面的种种状况,《背影》中的许多文字就容易理解了:父亲对儿子的种种看来似乎有些过分的呵护,诸如“定制紫毛大衣”、“再三嘱咐”、“甚是仔细”、“不放心”、“怕”、“踌躇”、“忙着照看”等等,固然是父亲对儿子爱的天性使然,其中似乎也包含着对自己曾经有过的感情伤害略作弥补之意;而儿子的种种“聪明过分”的不理解,诸如“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等等,其实也是父子之间隔膜未解的表现。2因此,我们在文章中看到的句子都是有“温度”的,这“温度”甚至是有些冷的,比如,“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以及“爸爸,你走吧”等等。而当父亲艰难地去给儿子买橘子时,“这时我看见他的背第2页共6页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儿子为什么要哭。看了上面的故事,读者当然可以理解为朱自清对着父亲的背影百感交集:姨太太的闹腾,家庭状况的急转直下,母亲的痛苦,祖母的去世,烟酒公卖局局长被撤职,亏空公款,借高利贷,混到现在黑布小帽""这些或许都会在朱自清当时的头脑中闪动。这样的理解当然有道理;但是,如果我们只是这样理解,这篇文章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了。因为等父亲回来后,“我”“赶紧”“去搀扶”,而“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