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同步测试卷(七)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B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莫斯科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动员令写到:“务使每个被动员者明白,一去前线就能改善生活其原因有三:第一,在临近前线的产粮地带,士兵有较充足的粮食;第二,运到饥荒省份的粮食将在较少的人数中间进行分配;第三,正在进行广泛的组织工作,把粮食从临近前线的地区寄给红军家属。”这一动员令出现的背景是()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C.农业集体化政策出现失误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2.1920年底,苏俄把余粮征集制扩大到棉花、麻类、皮革等农副产品和经济作物,国有化由大中企业推广到广大小企业,进一步取缔一切私人贸易活动等等。这表明()①远远超出了俄国社会能够承受的水平②非常措施没有因非常时期结束而收缩③俄共(布)急于超阶段地直接实行社会主义④表明苏俄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3.列宁在《论粮食税》中说:“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是一种临时办法。”这一论述中不可以确认的是()A.“功劳”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巩固苏维埃政权发挥了积极作用B.列宁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条件下的临时措施C.列宁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发挥积极作用D.材料反映了列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态度来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4.列宁曾这样说过:“如果我们建立了充分经济核算的托拉斯和企业,但又不会用精打细算的商人的方法充分地保证我们的利益,那我们还是地地道道的大傻瓜。”列宁的意图是()①要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②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政策③实行国家资本主义④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①③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5.“仅在实施的头一年,就有一万家企业租了出去,其中大部分都转到了私人手上。按规模说,这都是些工人不超过5人的小作坊;它们通常利用本地的原料,生产日用必需品。……和以前相较,对照是令人惊讶的,因为在苏维埃政权的初年私人贸易是被禁止的而对工人的剥削是绝对不允许的。”材料所反映的经济变革有()A.全面恢复私有制B.实行商品贸易C.用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D.禁止私人贸易6.“他们对苏联这项事业先表示怀疑,后表示兴趣。但他们仍对苏联人缺乏自由、住屋糟糕、消费品匮乏感到震惊,不过他们也同意这项事业让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极大的贡献。”“这项事业”应该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农业集体化运动D.五年计划的实行7.斯大林说:“苏维埃经济制度则具有许多优点,这些优点是任何一个资产阶级国家,即使是最‘民主的’‘全民性的’……资产阶级国家所不敢梦想的。”这一制度()①建立了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②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绝对领导③开创了一种新的现代化模式④确保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8.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9.“他本人肯定没把扫除他前任所建立的那种政治体制当成自己的任务,相反,为了巩固他自己的权力以及实施某些政治和经济上的改革,他还充分利用了这种体制的独裁主义结构。尽管这样,他在实质上还是修改了这个体制……而且也扫除了有关党及其领导人一贯正确的神话。”这段评论中的“他”是指()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10.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辞职演讲中沉重而无奈地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但我们的生产却比发达国家差很多,越来越落在他们后面……”产生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