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知识梳理一、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1.起源: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反映了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2.农业耕作工具的演进(1)中国农业曾经经历了“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汉代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前代,出现了便于中耕的曲柄锄和便于收获的大镰。(2)东汉时比较轻便的一牛挽犁在某些地方逐渐取代了使用两头牛的耦犁。牛耕和铁铧犁在淮河地区和一些边远地区逐渐得到推广。3.中国古代传统农业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长期以来,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二、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演变1.历史上关系农业经济发展的制度和政策,主要是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中国古代多次改革,主持者都是期望通过对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调整,使生产关系得到改善,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古代国家通过赋税剥削农业生产者的经济收入,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证。2.徭役是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无偿的沉重的劳动。劳动者的徭役是许多大型土木工程得以成功营造的基本条件。这些工程包括水利工程、交通工程、国防工程、城市建设工程等公共工程,也包括为满足统治者奢侈消费需要而组织的宫室工程和陵墓工程等。如秦王朝修建的阿房宫和秦始皇陵,调用工役达70万人。3.地主和农民是中国传统社会中两个最基本的阶级。由于地主阶级是专制王朝的阶级基础,通过改革来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最终都未能成功。土地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中国古代历朝的民众暴动,大都直接或间接地提出了“平均”的口号;各个朝代的土地制度大都以土地私有为前提,同时注意限制大地主对土地的兼并。4.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繁重的赋税和徭役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从而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三、重大的水利工程1.水利是中国传统农业满足社会温饱需求并借以缓慢进步的基本保障。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成功的典范。2.关中农民创造了一种“井渠”,至今还流行于新疆吐鲁番、哈密一带的干旱地区。东汉王景治理黄河,基本解除了水患;唐代专有渠堰使官职,负责水利工程的管理。历朝历代的水利兴修防御了自然灾害,推动着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知识导学1.学习“神农”的传说时,要注意分析农业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认识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2.学习农业耕作工具的演进时,要结合教材中提供的大量历史图片理解生产工具革新在农业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认识中国古代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是小农户的个体经营,耕作技术长期以来并没有革命性的进步。3.学习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演变时,要知道古代国家是通过赋税剥夺农人的经济收入,为政权的支出提供物质保证的;繁重的赋税和徭役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从而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地主和农民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两个最基本的阶级。土地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4.中国农民长期在恶劣自然条件“旱”与“涝”的双重威胁下艰难劳作。水利事业的发展为中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疑难突破1.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发展状况剖析:出现原因:小农经济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出现,牛力耕犁产生,这就使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成为可能。基本特征: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生活的基本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利弊:小农经济下的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生活也比较稳定。为了求得生存,他们在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尤其注重改良土壤和施肥,使地力长期保持而不必休耕,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同时,由于小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措施,注意减轻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