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转化策略之我见甘肃省景泰县红水中学罗玉武“学困生”是令老师头疼的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的形成原因不一,有的是因为自身智力问题,有的是由于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学习态度消极,学习效率低下,且不乏调皮捣蛋。表面上看,“学困生”自由散漫,不遵守校规校纪,不尊重老师,不爱学习。可实质上,这些行为多是为了掩饰他们内心自卑感的逆反行为。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认识到:“学困生”还是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爱护,渴望得到同学的尊重和体谅,他们更渴望在学习上得到帮助和扶持。作为一名教师,关心爱护学生,不仅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更是师德风范的具体体现,因此,对于“学困生”的教育应引起每一位教师的重视。一、动之以情。真诚一直被认为是师生关系中最基本的要素。教师更应该以真诚和理解的心态去和“学困生”进行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他们感到自身的价值所在,并由此增强自我改变的信心和勇气。比如去年我带的四年级,转来一名女生,开始两周还比较安稳,后来就收不住心:迟到、旷课,思想滑坡,学习成绩直线下降。通过了解,由于她的母亲患精神病走失,父亲靠打工供她和姐姐念书,没有过多的时间关心照顾她的生活起居,更谈不上辅导功课了。她内心痛苦、孤独,形成她自卑的心理,加上外界的影响,他对学习失去了信心。针对她的情况,我“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在学习、生活中鼓励她做到“定量、有恒、扎实”,引导她树立远大的理想,好好学习,将来回报父亲,利用课余时间给她补课。经过我的不懈努力她一改以往的懒散,学习变得主动积极,各方面表现都有了明显进步。二、爱心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教育界流传很广泛的一句至理名言。对于“学困生”我们更需给予爱心,让他们在爱的关怀中转化。我班的陈xx同学,父母离异,父亲另成新家,他由叔叔抚养。孩子从小在心灵深处种下了仇恨的种子,性格孤僻暴戾,三言两语就和同学动手。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双管齐下的策略:先是找他叔叔交流,让他在家多关心教育孩子,让他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同时找他本人谈心,举了很多例子,让他认识到:仇恨只能是在带给别人痛苦的同时毁灭自己,同时,我又从正面引导,教育他要学会爱这个社会,爱自己身边的人。通过一学期的教育,他在这方面的改变很多,能和同学们和睦相处,在家能主动干一些家务活,同时学习积极性也很高涨。三、相信学生。“学困生”本就学习不太理想,再加上同学的歧视,家长的训斥,导致他们的厌学情绪加剧,甚至做出极端的事情。我班学生张xx,以前成绩不错,升入六年级后,学习压力加重,成绩有些下滑,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动辄辱骂,甚至拳脚相加,致使他只好用一个又一个谎言来欺骗老师和家长,最后竟然离家出走。在孩子找到后家长更是变本加利,横加指责。我知道,现在最需了解的是孩子出走的原因,我语重心长的对他说:老师相信你一定有自己的原因,为什么不说出来呢?孩子沉默了一会说:家长对我期望太高,成绩一低就打骂,并且不相信我,总觉得我每天都在干坏事,我也想学好,但总得有个过程,我快崩溃了。听了他的描述,我很震惊,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居然承受着如此大的压力,而这个压力就源于别人对自己的不信任。我对他说:老师不追究以前的事,我们从今天起开始重新做朋友,老师相信你能比以前做的更好。短短的一句话,给了他无比的勇气和极大的信心在以后的学习中,他变化很大,发言积极,学习认真,进步明显。四、与家长联系,形成教育合力。学校教育仅仅依靠教师或家长某一方面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还必须在学校与家庭之间架设一座沟通的桥梁,做好家访工作。若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或某个问题,虽经多次教育但效果不明显时,教师应及时向家长反映,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并请家长及时反馈学生在家里的情况,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增强教师工作的准确性和针对性。这样有利于教师、学生、家长之间进行交流,在互相支持的氛围中为学生创造成长的条件。这样,“学困生”才会感到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双重温暖,他们会逐渐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使转化工作有了实际的效果“学困生”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