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种九月,又是一种新学期的开始,又一批小苗苗。既是学校的规定,也是为了配合教育局“千校万师家访日”的活动,更是理解新班级的需要,我在8月27日至8月30日这段时间里走访了我班几乎全部孩子的家。即使每年都有家访活动,但是今年的感觉似乎更不同。这不仅是由于接手一种全新班级的新鲜感,更多的是我在家访活动中有了一种对建设和谐家校关系的领悟。家访的目的在于与家长交流状况,交换意见,共同研究教育学生的内容和办法。孩子从呱呱坠地,就来临到了家庭这一特定的成长环境中。家庭是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对孩子身体的发育,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数年的经验,让我认识到,教育引导学生一定要与家长联系,双方只有同心合力,才干事半功倍,达成教育目的。在这次家访过程中,我不仅如此近距离的接触了每一位学生,并且也深深地体会到作为父母对孩子教育的关心和重视,固然也理解到我们现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这些都为我思考如何建设一种和谐良好的班级集体,乃至于促成一种家校通力合作,共同营造有助于孩子成长的氛围提供了原始积累。现在把自己的某些心得体会总结以下:一、现在学生的家庭状况差别非常大,不同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性格养成影响非常深。即使这些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儿女,家庭条件普通都能够,家庭组织和关系也比较健全,但还是有诸多让人紧张的地方。例如我班的沈萍同窗,父母双方都是不识字的。他父母原本有一种儿子,已经上大学了,可是不幸出车祸死亡,于是他们就又领养了沈萍。家里面尚有一种奶奶,父母年纪又都比较大了(四十多岁),因此都比较溺爱她。这样的环境对她的成长显然是有影响的。尚有姚书蕾同窗和王孝文、王孝伍两兄弟,家里都分别尚有姐姐,年纪相差也不大,父母又都是外来务工人员,造成整个家庭的贫困。同样的,尚有某些“留守”家庭的儿女。例如顾家豪同窗的妈妈在杭州开衣服店,而父亲又常年出差,他长久和爷爷生活造成了性格上的偏差,比较“野”。面对这样的特殊状况,我们老师要做的工作就更多了。二、老师和家长的坦诚沟通,互相信任和协作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核心。平时我与学生的交谈中,懂得有相称一部分家长整天忙于工作,极少照看、督促孩子的学习,关心孩子的生活。并且做起教育工作来也相称的简朴、随便甚至粗暴。这使得我们肩上的责任更重了。我们没方法选择家长,我们只能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来看待这些更需要我们关心的孩子。固然在与家长聊的过程中,也理解到孩子在家的某些异常体现,(与学校体现截然相反的)得到了这些信息,使我在此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更能对症下药。诸多家长都反映:老师说的,孩子会听进去的。我们应当更加全方面地认识这个问题,好好地与家长沟通孩子在学校的体现,更要获得家长的支持,由于仅仅依靠学校的教育是不完整?是不能够的。三、我们要更多地关心那些特殊的孩子。班级里的孩子是各不相似的,总存在某些“弱势群体”,对他们,我们要及时、进一步地从家长那获取信息,予以更多的温暖和协助。我班的楚强同窗,先天性患有严重的散光、弱视,长久治疗还没有完全康复,家中母亲又是没有工作,小孩子性格非常内向。理解了状况后,我及时调节了楚强同窗的座位,在平时也更多地关注他,但愿让他能感受到更多的关爱。良好的家校关系是教育很重要的一环,而家庭和学校的这种联系重要的就是通过家访、家长会这样的形式来实现。我们要重视家访工作,通过这个平台着力去构建真正“和谐”的教育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