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活动:多个各样的竹子(科学)大五班陈巧玲活动目的:1.引导幼儿认识多个竹,理解竹的生长过程和用途。2.引导幼儿探索竹对我们生活所起的奉献。3.培养幼儿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活动准备:1.知识准备:事先带幼儿到竹林里去玩。2.物质准备:在操场上布置“竹林场景”、“竹子小展馆”中展示师幼共同收集的竹子和竹制品的实物或图片、教育挂图、音乐磁带、录音机。活动过程:1.以“到竹林去郊游”引入,参观幼儿园竹林。师:今每天气真好,我们一起去郊游好吗?来到一片竹林,大家能够去看一看这些竹子长得怎么样、摸一摸什么感受、闻一闻什么味道?2.运用多个感官感知竹子:(集中讨论,提问幼儿)(1)看一看:竹子长得怎么样?它由哪些部分构成?(2)摸一摸:竹子的杆、枝、叶分别有什么不同的感觉?(3)闻一闻:竹子有什么气味?(4)敲一敲:敲敲竹子的不同位置和不同的竹子,听听发出的声音是什么样的?(5)说一说:竹子的哪些部位能够用来做成食品?(竹叶和竹笋)谁最喜欢吃竹叶?(熊猫)熊猫长什么样子呢?(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很可爱,身子胖乎乎的,尾巴很短,皮毛很光滑,头和身子是白的,四肢是黑的。它头上长着一对黑耳朵,尚有两个圆圆的黑眼圈,大熊猫最喜欢吃新鲜的竹叶和竹笋)谁喜欢吃竹笋?(人们,能够做成竹笋肉汤、竹笋饭、竹笋炒肉片……)3.幼儿自由参观“竹子小展馆”,规定幼儿轻拿轻放。(我们班的小朋友带来了诸多竹制品,老师把它布置成“竹子小展馆”,请小朋友们去看看这些竹制品有什么用?)4.引导幼儿交流与分享:你拿了什么竹制品?它有什么用?(提问个别幼儿)5.根据竹制品的用途将竹制品分类摆放。这样多的竹制品,能够怎么分?(每个幼儿拿一件竹制品,按日常生活用的竹制品、竹乐器、竹玩具、竹工艺品……进行分类)6.用竹乐器为熟悉的儿歌、歌曲伴奏,进一步感受竹乐器的音色和体现美。(1)请个别幼儿快板朗诵《春风吹》。(2)全班幼儿用竹乐器为歌曲《郊游》伴奏。活动延伸:1.户外:提供多个各样的竹玩具,让幼儿到操场上玩。2.表演角:教幼儿学跳竹杆舞。活动反思:幼儿园戏水池的角落里有一丛竹子。由于戏水池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老师经常提示小朋友不能下去玩。有的小朋友并没有观察到我们幼儿园尚有这样几棵竹子。本次活动通过参观幼儿园的竹林,让幼儿用多个感官真题感受竹子,跟竹子来亲密接触。1.活动方式多样化,在教学活动中,我结合幼儿生活实际,首先让幼儿通过看、摸、闻、敲,充足激活幼儿的多个感官,让幼儿有了探究的欲望和好奇心,在活动中激励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大胆地体现自己的意见,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2.活动内容生活化,本节活动内容与幼儿的生活内容息息有关,符合幼儿学习年纪特点,所用的材料也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日用品、玩具等等。3.活动材料丰富,本节活动我所准备的活动材料,都是日常生活中随手可得的,或是动员幼儿从家里拿来的,做到每位幼儿都有操作的机会,幼儿参加主动性高,能始终围绕主题展开讨论,给幼儿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4.讨论方式自由化。在看、摸、闻、敲的实验过程中,我放手让幼儿讨论,学习用多个方式体现、交流、分享探索过程和成果,既培养了幼儿语言组织能力又提高了幼儿合作学习的办法和能力。活动剪影:幼儿介绍自己收集的竹子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