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鼻炎治疗的研究进展作者:刘湘云陈健勤黎洁莹廖思黄子芙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第01期【摘要】变应性鼻炎是鼻炎中最为常见的类型,治疗上惯用鼻用糖皮质类固醇、新一代抗组胺药等药品及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中医药治疗常含有毒副作用小、疗效明显、远期疗效稳定的优势,为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提供广阔前景。本文就近年来变应性鼻炎的临床治疗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核心词】变应性鼻炎;临床治疗;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7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8517()01-0033-03变应性鼻炎(allergicrhinitis,AR)又称过敏性鼻炎,是鼻炎中最为常见的类型[1]。近年来AR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我国中心都市AR的发病率为8.7%~24.1%,全球AR发病率为10%~25%,其逐步成为临床多发病、高发病[2]。而国际小朋友哮喘和变态反映调查(ISAAC)发现,发展中国家季节性变应性鼻炎(枯草热)累及50%的青少年[3]。变应性鼻炎对人类的健康有极大的危害,特别是青少年,并且现在为止仍没有根治的办法。因此,本文就近年来针对变应性鼻炎的治疗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1变应性鼻炎概况1.1变应性鼻炎的概念变应性鼻炎(allergicrhinitis,AR)又称过敏性鼻炎,是机体接触变应原后重要由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E,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以鼻痒、鼻塞、流清涕、阵发性喷嚏为典型症状,可伴有眼部症状,涉及眼痒、灼热感、流泪和眼充血等,称为变应性鼻结膜炎(allergicrhinoconjunctivitis,ARC)。病理检查可见鼻粘膜肿胀、血清IgE增加,迁延不愈常伴哮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2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现在普遍认为,变应性鼻炎是体外环境因素作用于机体造成异常免疫反映,造成Th1和Th2免疫反映失衡而引发的、以鼻腔粘膜Th2免疫反映为主的变应性炎症反映,其重要的免疫病理学特性是组织中大量体现Th2细胞因子的细胞浸润[4]。2药品治疗变应性鼻炎针对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选择适宜的治疗办法,恢复正常的TH1免疫反映和TH2免疫反映的平衡状态,是变应性鼻炎治疗的核心目的[5]。现在药品治疗在变应性鼻炎治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1西药治疗西药治疗方面,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药品重要分为一线药品和二线药品。一线药品是现在在临床应用相对较长、疗效必定且药品副作用认识较深刻的药品,涉及皮质类固醇和抗组胺药品;二线药品重要涉及抗白三烯药品、抗变态反映药品、细胞因子调节剂、炎性介质拮抗剂、基因治疗等。2.1.1皮质类固醇皮质类固醇被认为是现在治疗变应性鼻炎等变应性疾病最有效的药品[6],其重要发挥药品的抗炎作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中的糖皮质激素在治疗变应性鼻炎中获得一定疗效。糖皮质激素能使参加炎症反映免疫细胞的活性和数量受到克制,并且使炎性介质的产生和释放受到克制,从而使机体对毒素的耐受力提高,因此能较强地拮抗变态反映[7],在推荐剂量下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喷雾治疗变应性鼻炎患者含有明显疗效。2.1.2抗组胺药品组胺是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中重要的炎症介质之一[8],通过与H1受体结合而实现其刺激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扩张血管和增加血管通透性等生物作用[9]。抗组胺药品通过竞争性地与H1受体结合而阻断组胺的生物效应途径[10]。抗组胺药品大致分为镇静作用明显的第一代抗组胺药、相对无镇静作用的第二代抗组胺药品和第三代新型抗组胺药品。第二代的抗组胺药品克服了一代克制中枢神经、作用时间短等缺点,且临床效果得到必定,因此是现在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惯用药品[11]。2.1.3抗白三烯药品变应性鼻炎患者鼻腔分泌物中白三烯C4的水平明显升高,而白三烯D4可使患者鼻堵症状加重,表明白三烯D4可能造成鼻粘膜血管扩张[12],从而造成患者鼻堵症状。因此,抗白三烯治疗对变应性鼻炎患者的重要目的是缓和患者的鼻堵症状,且有抗炎作用,治疗的毒副作用少。临床上对于AR合并哮喘的患者,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是重要的治疗药品[13]。2.1.4其它药品减充血剂能够有效地收缩鼻粘膜内血管,克制组织肿胀,减少鼻粘膜出血量,明显改善AR患者鼻塞和通气不畅的症状;抗胆碱药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阻断呼吸道M胆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