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建设工作座谈会典型县材料大力发展节水灌溉—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水利保障(吉林省通榆县水利局2010年8月3日)通榆县位于吉林省西部,幅员面积8496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6个国营畜牧林场,耕地300万亩。全县总人口为36.2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4.83万人。通榆县多年平均降水量380毫米左右,近14年来平均降水在200毫米左右,且降水量集中在7、8、9月份,为全年的80%多,年蒸发量在1870毫米左右。干旱是主要气候特征,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用水主要依靠地下水,全县地下水资源总量为5.38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量0.5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1100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0%。干旱缺水是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干旱使得流经通榆县的两条季节性河流几乎全年断流,三座大中型水库中的两座已经6年干涸运行,另外一个也接近死库容。为了破解这一难题,通榆人民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引进推广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经过十几年艰苦不懈努力,走出旱作节水农业发展一条新路。一、节水灌溉的发展历程面对十年十旱的现实,从1995年起,通榆县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中之重,开始走打井灌溉发展之路。1996年,我县被列入全国3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从此节水灌溉1工程建设快速发展。第一阶段,发展井旁经济模式,即在每一眼井周围,种植1~2公顷经济作物。1995年培育了两个全程灌溉的“井旁经济模式”的典型户,并在全县宣传推广这一模式,号召农民打井用井。县政府出台打井补贴(打一眼小井补贴200元,大井补贴3000元)和利用信贷、农发资金为农民打井的政策,全县掀起了打井热潮,1996年,仅东部4个乡镇打井就超过3000眼。第二阶段,发展管道输水灌溉。1997年的严重干旱,该地区部分浅井和小口径井出现水量不足或成为枯井,地下水资源合理开采、合理用水、节约用水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们开始利用塑料管、小白龙代替田间土坝渠道输水的节水技术,尝试地埋软管、地埋硬管节水灌溉模式,通过管道输水,减少蒸发、渗漏等损失,节约水资源,扩大单井控制面积。地面小白龙灌溉方式因工程投资少、使用灵活、便于管理等优势得以大面积推广。第三阶段,发展喷灌、微灌等高标准节水灌溉技术。从1997年开始,我县先后赴江苏、新疆等地考察学习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针对通榆实际引进了5个类型的节水设备进行了试验示范。从1998年起利用三年时间,借助国家水利资金支持,建设了双鸿、新兴等5个总面积为13万亩的大型节水灌溉示范园区,购置安装大型喷灌设备500多套。当年示范区作物增产30%,广大农民享受到了节水新技术带来的丰收喜悦。农民投资购买地面喷灌设备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又一次掀起了打井和配套节水设备的热潮,并且长久不衰。第四阶段,发展大田膜下滴灌。从2006年起,我们又引进膜下滴灌技术在全县布点试验、示范,2010年采取多地布点示范的方式,发展膜下滴灌面积1.5万亩,分布在9个乡镇,11个村,目前作物生长表现2十分显著。大田膜下滴灌正逐渐被老百姓认识并开始接受。二、节水灌溉的成果和基本经验(一)取得的成果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我县节水灌溉技术得到全面普及推广应用,取得显著成效。截止目前,累计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2.88亿元,全县抗旱井总数达到3万多眼,节水灌溉设备达到1.5万台套,1万亩以上的节水灌溉示范区14处,各种类型的水泵和输水管带普及千家万户,每年配合农田灌溉采用地膜覆盖等保水节水措施的农田都在20万亩以上。全县已发展节水灌溉面积75万亩,其中:小白龙低压输水管道灌溉面积26.95万亩、喷灌面积46.55万亩、膜下滴灌面积1.5万亩。基本农田具备全程化水利灌溉条件的乡镇场6个,行政村28个,常年全程使用节水设备农户达到1.25万户。节水灌溉工程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我县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保障。一是提高了抗旱的能力。从1996年后,水源工程及节水灌溉工程发挥了效益,每年有效杜绝农业经济损失2.8亿元。尤其是2009年我县遭遇了历史罕见的伏旱,高温无雨天连续达到40多天,各类农作物减产40万吨左右,直接经济损失8亿元,整个年景在三成半左右。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