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N0.*军事思想第一节军事思想概述一、军事思想的含义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事问题的高层次的系统的理性认识。战争,是社会集团之间为了一定的政治、经济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战争不仅是社会矛盾的高级形式,还是一种社会运动状态。怎么看战争的暴力性、破坏性?军事,是以准备和实施战争为中心的社会活动或现象。高层次的理性认识:从总体上考察和回答军事领域的普遍性、根本性问题,揭示军事领域的一般规律提出军事斗争和军事建设的基本方针及基本指导原则,为人们研究和解决军事问题提供总体性理论指导。二、军事思想的特点阶级性实践性时代性继承性三、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战争观与军事问题的方法论战争指导的基本方针和原则、军队建设的基本方针和原则、国防建设的基本方针和原则等第二节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以《孙子兵法》为代表曹操:“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子所著深矣。”茅元仪:“前孙子者,不能遗孙子,后孙子者,孙子不能遗。”一、孙武生平孙武,约活动于公元前6世纪末~前5世纪初,乐安(今山东惠民,一说山东博兴北,一说山东广饶)人,齐国田氏家族后裔,后移居吴国,经伍子胥推荐,晋见吴王阖闾,献兵书,任将军,辅佐吴王经国治军,西破强楚,北威齐晋,显名诸侯。柏举之战作战经过公元前506年冬,以救蔡为名,吴王阖闾亲率全国之兵,乘船溯淮水西进。至战略要地州来(今安徽凤台),登陆前进。以蔡、唐军为先导,以3500精锐步卒为前锋,穿过楚北部的大隧、直辕、冥阨三险隘(均在今河南信阳南,河南、湖北两省交界处),直趋汉水,深入楚腹地,达成对楚的战略奇袭。楚不料吴军作此迂回,急派令尹子常、左司马沈尹戌、武城大夫黑及大夫史皇等仓促率军赶至汉水西岸布防,阻止吴军渡汉水攻楚都城。二、《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1、战争观(1)十分重视战争问题,提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计》)主张对待战争必须“慎之”、“警之”,提倡“安国全军之道”(《孙子·火攻》)。(2)阐述了夺取战争胜利所必须具备的主客观因素及其相互的辩证关系。客观因素概括为“五事”:道、天、地、将、法。NO.*2N0.*主观因素概括为“七计”: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2、在战略思想上提出了不以直接交战的方式达成政治目的的“全胜”战略。认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谋攻》)。为达全胜目的:在战略谋划上要胜敌一筹,“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孙子·计》);在力量对比上要处于优势,“胜兵若以镒称铢”;在战争准备上要周到细致,“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胜兵先胜而后求战”(《孙子·形》);在实行方式上则是“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孙子·谋攻》)。总之,要达到全胜战略,“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孙子·谋攻》)3、作战指导思想提出以“致人而不致于人”为核心的一系列作战指导思想“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孙子·虚实》)揭示“兵者诡道”的军事特点“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孙子·计》)。指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战争规律“知己知彼,百战不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孙子·谋攻》)。4、治军指导思想是“令之以文,齐之以武”(1)注重将帅的选拔和任用,认为将帅是“生民之司命”,提出了“智、信、仁、勇、严”五条德才标准。(2)对士卒平时严格训练,严明纪律,主张“令素行以教其民”。第三节中共军事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一、毛泽东军事思想概述是毛泽东关于当代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军队问题以及军事领域一般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基础科学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原理和军事学说、中国古代优秀军事思想、外国军事思想的精华长期的战争实践基础:中国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