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专业建设水平摘要:专业建设是高校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专业建设与改革,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本文以长江大学专业建设为例,探讨针对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对专业建设领导与师资队伍建设,优化专业布局大力开展特色与品牌专业建设,加大新办专业建设力度,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完善专业评估体系,以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关键词:专业建设;品牌专业;师资队伍专业建设是高校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竞争能力以及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从一定意义上说,专业建设情况制约着人才培养质量。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专业建设与改革,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一、我校专业建设现状1.科学制定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为持续推进专业建设与改革,学校确立了教学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定位,提出“专业建设始终要与国家、社会、区域、行业的需要相结合,与学科发展相促进,与人才培养相统一”的指导思想,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坚持外延扩展和内涵强化相结合,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社会有效需求为导向,丰富专业内涵,凸显专业特色,提升专业水平,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提高人才培养的竞争力。学校对专业发展进行了详尽的规划和严格的管理,适时进行专业设置调整工作,全面修订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相应课程的教学大纲,为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执行依据。2.调整专业结构布局。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形成了多学科结合、适应性较强的学科专业格局。目前,我校拥有91个本科专业,覆盖了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大学科门类,其中,工学专业30个,占32.97%;理学专业15个,占16.48%;农学专业10个,占10.99%;管理学专业11个,占12.09%;文学专业5个,占5.49%;教育学专业4个,占4.40%;医学专业2个,占2.20%;法学专业3个,占3.30%;经济学专业3个,占3.30%;历史学专业1个,占1.10%;艺术学专业7个,占7.69%。基本形成了以工学、理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文学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整体专业格局。3.建设特色与品牌专业。学校遵循“结构优化、评建结合、分类指导重点扶持、持续推进”原则,培育了一批实力强的优势学科,重点建设了“资源勘查工程”、“勘查工程与技术”、“农学”、“石油工程”等6个国家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土木工程”、“应用化学”等11个省级品牌专业,以及“汉语言文学”、“物理学”、“建筑学”、“会计学”等22个校级重点专业。通过特色、品牌、重点专业的建设,带动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实现了从单一学科建设向学科群建设的转变,建构了优势学科专业群,形成了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专业发展局面。4.适时增设新办专业。自2022年以来,学校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原有的学科专业为基础,通过相关学科专业的交叉渗透和内涵改造,有计划地增设了社会工作、网络工程、物流管理、金融学、软件工程、学前教育、中西医临床医学等13个本科专业。进一步扩大了在校生规模,提高了办学效益。5.加强教学基础条件建设。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加大资金投入,用于基础课实验室、新专业实验室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保证了实验开出率,提高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在实践教学体系和管理方面构建了以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自主性的科技为主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出台了实践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同时,学校充分发挥长期以来与相关行业、企业、地方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的办学优势,积极推进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采取“内培外引”的措施,建设了一支以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中坚,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专兼职相结合,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教风优良的师资队伍,确保专业建设质量。二、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1.专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布局不尽合理,学科交叉与融合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