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简解: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8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赞扬了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遗志矢志不渝的精神。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就是从课题入手,把握课文的中心,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并指导学生在理清课文脉络的基础上进行复述二、设计思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依据这一理念,我尝试围绕课题中的“发愤”一词,通过抓关键词、品读感悟司马迁的“勤奋刻苦”,深入文本,历史熏陶,内化体验司马迁的“悲愤交加”,从而,帮助学生体悟到《史记》的来之不易,感受司马迁非凡的意志力和超越常人的精神品质。三、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复述课文内容。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四、教学重点:借助资料,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写书的精神。五、教学难点:从司马迁身上体会生命的价值。六、设计理念:1、走进文本,读出个性化的体验和感悟。2、深入文本,突出质疑、探究的学习过程。3、跳出文本,突出学生情感、智慧与品德的升华。七、教学准备:1、查找有关司马迁及《史记》的资料2、多媒体资料教学过程:一、揭题设疑,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1、教师导语:师: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这篇文章已有哪些问题了解?(教师适时板书)2、师:刚才大家说的都很好,但还有两个重要的问题我们不十分清楚(1)、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板书:为什么?)(2)、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板书:怎样?)二、精读课文,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11、下面,让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来认真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思考:司马迁受刑后是怎样想的?用“——”画下来。他又是怎样做的?用波浪线画下来。从司马迁的“想”和“做”这两方面来体会“发愤”,并把自己的感想写在书上。(投影)同学们合作,一起去解决问题。有新问题请及时举手!2、学生自读、小组交流解决问题,教师巡视,作适当指点。(指导学生作发言准备,联系课文语句或词语来谈:我从……知道了……)、3、集体汇报学习收获:(1)、一开始,司马迁是怎样想的?(指名说)4、投影出示:“正当他专心致志……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理解:“血溅墙头、了此残生”(播放《二泉映月》音乐)“飞来横祸”?(投影出示:飞来横祸)文中“飞来横祸”具体是指?(指名说)——教师引述:臣子冒犯圣上,那可是……(引述:欺君之罪、拿鸡蛋碰石头)教师引述:(因而遭受了)——投影:酷刑——“酷刑”是指?——教师补充:司马迁受的可是当时汉朝最为残忍的腐刑啊!真是切肤之痛,疼啊!为他人,司马迁挺身而出,仗义执言,犯颜极谏,引得汉武帝勃然大怒,从而蒙受了不白之冤同学们,你们能理解他当时的心情吗?(理解“悲愤交加”:他为何而悲?为何而愤?)当时,他可能会想?!(指2—3人说)——(完成板书:发愤)大家能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读懂人物的内心,真不简单。读书就该这样!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够把这段话读好。谁来读?(指名读)(2)、司马迁受刑后是怎样想的?过渡:“士可杀,不可辱。”死亡对于司马迁来说并没有什么可怕的,让他忍受不了的是人格上受到侮辱。几次想到要了此残生。这时候他不想向恶势力低头他又想到……(指名读)5、投影出示:“人总是要死的,……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这是他的想法,你理解这段话吗?(指名说,教师适时点拨。)(泰山:雄伟、高大,鸿毛:很渺小,重于泰山:比泰山还要高大,死的很有价值;轻于鸿毛:比鸿毛还要渺小,说明死的一点价值也没有。)师总结指点:对,人死也要死的有价值!在司马迁看来,怎样才算死得有意义?6、投影出示(一定要:),从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