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形》教学案例芮城四中韩战军教学内容:北师大八年级上册第四章4矩形、正方形第一课时内容分析:本课时主要内容是矩形的定义、矩形的性质以及由矩形知识推导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教材直接给出了矩形的定义,接着要求学生画一个矩形,通过度量四条边、两条对角线及四个角的度数,从而得到矩形的性质,然后由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的性质推出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结论,最后介绍矩形性质应用。学情分析:在本章中同学们已经学习了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知识,加之小学中学习的长方形,使得同学们知道了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什么样的图形才是长方形,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且互相平行、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等性质,为学习矩形的有关理论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矩形的概念和性质,理解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与联系;会初步运用矩形的概念和性质来解决有关问题。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学,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了自学能力。经历动手探索矩形有关性质,让学生在直观的操作活动中学会简单的说理,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和主动探究的习惯,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严谨的推理能力,以及自主合作的精神,体会逻辑推理的思维价值。教学重点:矩形的性质。教学难点:矩形的性质的灵活应用。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具准备:由四根木条构成的平行四边形模型、橡皮筋、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平行四边形教具,橡皮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老师:上课。学生:老师好。老师:同学们好,请坐下。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大屏幕上显示了一个矩形图形,左侧有一个标注图,内容是:亲爱的同学们,你们能认识我吗?)学生(齐声回答):长方形(部分同学回答矩形)。老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矩形的呀?部分学生答道:我们预习过了。老师:很好,我们就要像这些同学学习,要养成课前认真预习的好习惯。在说话的同时,老师轻轻地按下鼠标,大屏幕上弹跳出“矩形”两个艺术字。二、合作探究、研究课题老师:这是一个矩形,它就是我们在小学学习的长方形。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才是矩形呢?请看大屏幕。大屏幕上展示着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物:五星红旗、地板砖、八年级数学课本,在每个实物旁边弹出“我是矩形”、“我也是矩形”、“我还是矩形”(动画设置为弹跳)。老师要求同学们拿出平行四边形模型,老师也拿出一个由四根木条(其实这是老师家的衣架改装而成的)组成的平行四边形模型,老师和学生一起转动相邻两边。老师:由于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平行四边形相邻两边在转动过程中,什么在变,什么没变?(要求同学们注意观察模型和大屏幕上的平行四边形动画演示,感受变化因素与未变因素,并与自己的同伴讨论交流个人观点。)学生也操作者手中的模型,同时观察着大屏幕中的动画演示过程,同位同学相互交流着、思考着什么在变,什么没变。一会儿,有部分小组发言人举手示意讨论完成,老师点名回答。学生1:我们小组认为平行四边形的形状变了,面积变了,周长没变。学生2:我们小组认为平行四边形的四个角都变了,对角线也变了,而四条边的长度没变。老师:两个同学都代表了自己小组的观点,这两个小组表现都很棒,特别是学生2所在的小组,他们分别从角、对角线、边三个角度加以总结,很有条理、很全面。老师不断地转动着教具,当转动到有一个角是直角时,要求同学们也停止转动,老师解说此时一个伟大的矩形就“诞生”了。由此,矩形实际上是一个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学完这一节课内容,同学们应该学会(展示教学目标):1.理解矩形的概念,了解它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2.探究并掌握矩形性质;理解并掌握矩形性质的推论;3.应用矩形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请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为了实现这些学习目标,下面我们让同学们结合大屏幕上的自学提纲,阅读教材第83-84页的内容。要求:时间8分钟;当堂记住矩形的定义、矩形的性质;小组讨论自学指导上的几个问题。8分钟后老师检查并让学生回答。下面自学开始。自学指导:学生们自学完后教师再按下面三个途径进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