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地融合一、将信息化教学的大容量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相融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手段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信息量大,有人作过统计,利用信息化教学与利用传统方式教学,在小学科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以介绍知识为主的科目中,信息容量平均可增加1000倍以上。可以想像,信息化教学一头连着全球所有的网站,亿万个网民,又怎是一个教师、一本书所包含的知识能比拟的呢。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在教学鱼类时,当我们在百度输入“鱼类”后,可以找到23,600,000条有关的信息,包括鱼类的种类、图片、特点、分布,甚至还有鱼的烹调、品牌等,如果排除无用的信息,至少也还有上十万条对我们有帮助的,而传统的书本介绍的不过几百字,加上教师所了解的信息,最多也不过上万字的信息。所以说,信息化教学的大容量是传统教学方法不可比拟的。但是,在大量信息量的背后,也隐藏着一种无奈。那就是如何去甄别、提取有用的信息。可以肯定,所有的信息对学生都有好处,但我们的教学不是盲目的,而是有目的的行为,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那么学生将会面对大量的信息无所适从,应该掌握的却没有掌握。其实这就牵涉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如何教育学生面对海量的信息,迅速提取有用的信息呢?第一,老师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的。教师在布置学生查阅资料之前,要规定一个范围,定一个基调,不能让学生乱查,然后在交流信息的时候,要明确指出哪些是符合要求的,哪些是不符合要求的,不然学生都会以标新立异为目的,展示一些无用的信息,久而久之,会形成不良的导向。第二,教师要有较为明确的示范能力。教师在收集资料的时候,要按照教学目标要求,收集有用资料,然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也接受如何收集信息的培养。当然,作为教师,也不可能将所有的信息全部收集完,但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第三,要教给学生综合的方法。教师在列举信息的时候,不可能将所有的信息都列举完毕,但要教会学生运用综合的手段,提取相同点,区别不同点,让学生在理解、运用知识的同时,学到综合的方法。二、将信息化教学的直观性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相融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手段的另一个优点就是直观性。利用文字、图象、声音等,可以再现一些鲜为人知的过程。例如,种子发芽的过程,学生都看到过,但这是一个动态的、漫长的过程,学生真正了解清楚的却没有。利用信息化手段,运用课件展示,很简单地就可以再现其具体的过程,达到直观演示的目的。还有在数学教学中的行程问题、周长面积计算等学生容易混淆的问题,经过课件的再现,直观明了,学生很容易理解。但是直观再现只是学生理解问题的一种手段,它并不能代表学生的思维过程。可以这样说,通过观察植物种子发芽的过程,学生知道了种子发芽的过程,但植物种子发芽时需要水、适宜的温度和空气,为什么需要这些条件,恐怕还得要通过其他手段才能获得。还有在小学应用题教学中,经过直观演示后,学生弄清了过程,还得要归纳总结、形成规律,然后举一反三。所以,在运用信息化教学直观展示的同时,教师还要把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融合到教学中。第一,要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运用对比的方法,演示相同中的不同,求同存异。例如,在演示正方形周长与面积的时候,就可以将周长和面积的概念摆到一起,让学生通过对比,了解周长和面积的不同概念,不同计算方法,培养思维能力。在演示行程问题时,同样也可以将同向、相向、反向等不同的概念放到一起演示,通过对比,理解不同的计算方法。第二,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能力。信息化教学的固然很直观且容量很大,但也不可能对生活中的所有现象都模拟完,只能模拟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改变模拟的内容,让学生从直观的再现中掌握其规律,灵活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讨论、练习等手段,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第三,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类有大部分的思维活动是靠语言来实现的,培养好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就培养好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信息化教学的演示,缩短了教学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视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