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宿的形成与演变赵永恒、李勇(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100012)一、引言二十八宿是中国传统天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分别为: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西方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中外学者对二十八宿的起源问题已经争论了近二百年(参见文[1-3])。关于二十八宿的起源地,有中国、印度和巴比伦三种观点,而以中国起源说最为有力[2]。二十八宿的名称完整地出现于先秦文献《吕氏春秋》、《逸周书》、《礼记》、《淮南子》和《史记》中,《周礼》也提到了“二十八星”。文献学考证的结果,二十八宿的形成年代是在战国中期(公元前四世纪)[4]。在考古发现中,长沙马王堆帛书《五星占》(公元前 168 年)、湖北睡地虎竹简《日书》(公元前 2 世纪中叶)、安徽双古堆圆盘漆器(公元前 165 年)和湖北曾侯乙漆箱盖(公元前 433 年)均出现了完整的二十八宿名。陈邦怀、饶宗颐和沈健华在商代金文和甲骨文中考释出 12-18 个属于二十八宿体系的星宿名[5]。其中,曾侯乙漆箱盖上的二十八宿星图的发现突破了文献考证所得出的二十八宿的形成年代。竺可桢对二十八宿与天球赤道的最佳会合年代作过计算,在公元前 4500 年至前 2400 年间相合的最多,达 12 宿[1]。当然,竺可桢后来也将二十八宿的形成年代退到了公元前四世纪[6]。冯时将二十八宿中的赤道星宿和黄道星宿加以区分,计算出自公元前 3500 年至前 3000 年间,赤道星座的位置与赤道符合得最为理想[3]。本文按照天象计算的研究思路,以当前国际天文界使用的最新的岁差模型,来计算二十八宿形成的可能年代,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二十八宿体系的演变。二、二十八宿的形成年代在以下计算中,岁差改正使用国际天文学会(IAU)推荐的 P03 模型[7],二十八宿中的恒星的坐标和自行数据使用依巴谷星表[8]。1、与赤道和黄道相合的宿数由于岁差的影响,二十八宿在天球赤道坐标系中的位置(即赤经和赤纬)是随年代而变化的,星宿离赤道的距离(赤纬)也随着变化,而星宿离黄道的距离(即黄纬)则变化甚小。因此,二十八宿与黄道相合的宿数几乎不随年代而变化,在黄道上的只有角、氐、房、井和鬼五宿;二十八宿与赤道相合的宿数则随年代而改变。因此,二十八宿与赤道相合的宿数最多的年代可以作为二十八宿体系形成的年代。图 1a 表示的是二十八宿与赤道相合的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