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刘熠辉-宏观大拐点VIP免费

刘熠辉-宏观大拐点_第1页
1/17
刘熠辉-宏观大拐点_第2页
2/17
刘熠辉-宏观大拐点_第3页
3/17
刘熠辉 - 宏观大拐点宏观大拐点刘熠辉多数国家能从农业国完成工业化,因为人口红利与资本累积和引进技术相结合,比较容易提高生产率,推动制造部门快速成长,但只有少数国家能从工业国跃迁为工业强国,因为交易部门的构建需要制度基础中国经济此次增长下行有别于以往,从供应面上讲, 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中枢或已显著下移;从需求层面上讲, 中国或正在经历一次“债务紧缩需求”的冲击。供给面和需求面中长期因素变化,正深刻改变着货币金融条件。供应面:潜在增长中枢下移从实证的观点推断,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因素(供应面)已在发生变化。 潜在经济增长的变化不可能是突变的,中国潜在增速的下降最早于2004 年就已开始了。因为之后的每次经济下行,需求政策一刺激必然会发生一轮明显的通胀, 说明总需求总是处于大于总供给的状态,这意味着供给方实际上在发生减速。从经济规律上理解, 当所有要素的成本都在上升时,如果供给函数(发动机)没有发生变化的话,产出一定是减速的。一个经济体的潜在增长水平是由其内在规律所支配。简单将人均 GDP 指标解构为人均GDP= (GDP/ 就业量)×(就业量 /适龄劳动人口)×(适龄劳动人口/ 总人口),可以发现经济的潜在增长由三部分因素所决定:即生产率、 劳动参与率和人口红利。其中参与率与人口红利是人类社会的结构性因素,它们为经济增长提供所不可抗拒的增速和减速因素。中国过高的劳动参与率反映了教育回报率低下,背后的因素是投资和基建领先的结构,经济中知识型、 创新型和价值因素缺乏,劳动力不需要过多教育积累就可以进入市场。其他还与社会保障的短缺和低劳动力成本相关。从趋势上讲, 未来中国劳动参与率下降合乎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据预测, 2013 年中国最宽口径的适龄劳动人口(15 岁至64 岁人口)将停止增长。中国的中青年劳动人口或在若干年前就已经过了峰值, 比如 15 岁- 29 岁年龄段的人口上世纪90 年代初就经过了峰值,过去20 年一直在下降。从增量上来说,未来十年劳动人口的变化将更加剧烈。世界银行统计显示, 那些后起的发展中经济体,经过中等收入阶段,最终又进入高收入的,其实只有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的台湾和香港。这被称之为“中等收入陷阱”。为什么经济增长不再持续?核心在于,过去高速发展的因素(人口红利)没了,生产率难以提升, 特别是全要素消退成为经济成长减速的关键因素。世界银行经济学家高路易和日本一桥大学经济...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刘熠辉-宏观大拐点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