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大趋势 到银行网点买卖股票、债券,寻求个人投资咨询……这只是银行与证券业最表面、最简单的合作。在第六届(2002 年度)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教授强调,银证合作不是简单的银行为资本市场提供融资的活动,也绝非简单的混业经营,而是一种资源共享、功能相互弥补的合作。虽然目前仍存在法律、技术等方面的障碍,但这是应致力创新的方向,最终的目标或结果是提升中国金融体系的整体竞争力,推进金融的市场化进程。 银证合作已是必然趋势 吴晓求教授认为,银证合作是提升我国金融体系竞争力、提高我国金融市场化程序、顺应资本市场和商业银行自身发展需要的必然趋势。 首先,资本市场发展所隐藏的潜在危机是推动银证合作的重要原因之一。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国资本市场基本上是在一个垄断的、相对封闭的、不那么透明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这种重大的潜在危机除了有其内在的制度性根源外,也存在外部的原因,即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之间缺乏有效、相对稳定的融通渠道,形成时分立、时融通的不规则局面。 而从商业银行来看,银证合作的需求更加迫切。中国商业银行的利润93%左右来自传统业,这相对于证券、保险而言,银行市场化的程度较低,创新能力明显不足。无论从规则、架构还是理念来看,已满足不了人们不断升级的金融需求。这是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不断下降的一个深层原因。 其次,商业银行存在某些天然缺陷,例如,资产、负债在收益与风险上的不匹配性;商业银行创造具有投资吸引力的金融资产能力的日渐衰退;支持银行资产的产业大多处在成熟期或衰退期等。这些内在缺陷决定了商业银行的改革和业务创新必须以资本市场为平台,必须在与资本市场的对接上找出路。 从这个意义上说,去年 7 月央行颁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办法》至少从理念上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银证合作升级金融能力 吴晓求强调,银证合作绝非简单的混业经营,一定要站在金融能力升级的高度来认识和理解。他认为,未来中国的银证合作应从以下四个层面展开。 第一个层面 建立适当的资金管道,实现银行与资本市场的资金良性互动。在银证合作中,资本市场的发展是要分流银行体系资金的,因此,设计架接在二者之间的资金管道至关重要。其次,要设立风险过滤机制,建立风险防火墙。有一条原则必须明确,即商业银行作为投资主体直接进入资本市场是必须绝对禁止的,否则它会使资本市场的风险没有约束地传导到商业银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