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教学设计周 杰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①,山门圮(pǐ)于河②,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③,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④,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下⑥,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⑦”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⑧,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⑨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⑩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学会运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通浅显文言文。2、依据语境解释文言词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逐步养成注重实际调查得出结论的习惯,防止主观臆断的不良倾向出现。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熟读课文;2、疏通(1-2)段文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辛弃疾有句词道出了传统中国人心底的英雄梦,他说“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遗憾的是他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人世,而在清朝的时候有一个文人却做到了!同学们想逢到他是谁吗?听音乐《铁齿铜牙纪晓岚》创设情境,由此引出作者。二:合作探究。1、解题:河中:表示地点;石兽:像石狮子之类的物体。2、听课文录音,扫清字词障碍。3、学生初读文章,把握文章节奏,停顿。 4、小声跟读,注意断句。5、学生齐读,并整体感知文章。 生思考:这是一个关于 的故事。(找石兽)6、疏通(1-2 段)文意。7、僧人、讲学家分别从何处寻找二石兽?他们做事的依据分别是什么?8、你怎样理解寺僧、讲学家这两个人物形象?9、如何理解讲学家的“笑”?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僧人、讲学家两个人都没能顺利找到石兽,可见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 到底石兽去了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