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2.注重理解难句含义,揣摩文章含蓄的语言。(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质疑解难能力。2.提高揣摩、理解文中意蕴深刻的语句的能力。3.训练学生逆句和多角度思维能力。(三)德育渗透点1.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做个文明诚信的人。2.学习作者读名著的方法,即依据现代人的生活经验,联系现实生活重新读解原著,并获得新的认识。(四)美育渗透点品读关键语句,体味其语言含蓄、风趣之美。二.学法指导1.点拨法。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上可能存在一些困难,教师适时给予点拨。2.讨论交流法。利用好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3.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把握文章的主旨。2.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幽默,文笔的娴熟、老练的特点。难点:理解难句的含义。解决办法:1.对一些含蓄甚至隐晦的语句,教师适时点拨。2.组织学生讨论,提出新观点、新看法。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师生互动设计1.介绍作者以及《伊索寓言》。2.组织学生编写结构提纲。3.课前组织学生阅读本文涉及的九则寓言故事。六.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同“素质教育目标”)(二)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据《战国策·魏策四》记载:有人要到南方的楚国去,却又驾着车往北走。问他去楚国为什么朝北走,那人说,自己的马跑得快,费用充足,车夫的技术很高,什么地方都能去。他不知道如果方向错了,条件越好离目的地越远。大家已经明白了,这段话说的是成语“南辕北辙”的故事。这条成语想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解答:以此比喻目的和行为完全相反。)那么,针对这条成语,我如果从反方向来思考,对这个人的行为给予肯定,可不可以呢?通过议论得出结论。(可以,有人提出意见,它可以赞美人的一种执著追求的精神。)根据这个成语从两个不同角度的理解,大家想一想,如果有人说“大胖子往往小心眼”或“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我们应该不应该给予肯定呢?这两句话出自钱钟书先生的散文《读<伊索寓言>》。钱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享誉海内外,被译成多国文字,而他的散文《读<伊索寓言>》,想必大家就比较陌生了,在这篇散文中,钱先生用饱含哲理的语言向我们重新诠释了《伊索寓言》中的九则故事,如果单从寓言本身来说,大家理解起来并不存在困难,可一旦有了深刻的含义,就不好理解了,而且本篇文章的语言又含蓄、隐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作品,希望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充分运用想象、联想能力来解决问题。板书:读《伊索寓言》2.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1)《伊索寓言》《伊索寓言》是古代希腊著名的寓言汇编。相传是公元前6世纪萨摩斯岛上一位名叫伊索的奴隶所作。传说中的伊索,面貌丑陋,才智超群,善讲寓言故事,曾争得了自由。但最后因攻击权贵,被加以“亵渎神灵”的罪名,投岩处死。《伊索寓言》实际上是由后人收集加工而成的,里面还夹杂有印度、阿拉伯和基督教的故事。它主要反映的是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思想感情,总结了他们丰富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其中大多数是动物故事,形象生动,短小精悍,寓意深刻。艺术上普遍地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使各种动物、植物以及非生物人格化,像人一样思考、言谈和行动,形象地再现了现实生活。《伊索寓言》中的每一个小故事都讲了一个道理,千百年来,人们在阅读时也在理解、领会着这些道理。然而,社会和时代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今天的人们再阅读《伊索寓言》时是否会有一些新想法、新感受呢?这需要有质疑的精神,需要有对社会敏锐的洞察力,更需要有边读书边思考的好习惯。而这些,又恰恰是同学们所欠缺的。如何去做呢?仔细地阅读一下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相信会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板书“读《伊索寓言》”及作者“钱钟书”。)(2)钱钟书钱钟书(1910-1998),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杰出的学者。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钱钟书一生潜心研读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均有深入研究。其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谈艺录》(1948年)《管锥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