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农业栽培学第一章 概述设施农业属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现代工厂化农业、环境安全型农业生产、有机农业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农产品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设施农业从种类上分,主要包括设施园艺和设施养殖两大部分。设施养殖主要有水产养殖和畜牧养殖两大类。一、设施农业的发展历史公元前 4 世纪欧洲已有著作记述植物被种在保护地上生长;15~16 世纪,英国、荷兰、法国和日本等国家就开始建造简易的温室,栽培时令蔬菜或小水果;17~18 世纪,法国、英国、荷兰等国家已出现玻璃温室;19 世纪初,英国学者开始大量研究温室屋面的坡度对进光量的影响以及温室加温设备问题,英国、荷兰、法国等国家出现了双屋面玻璃温室;19 世纪后期,温室栽培技术从欧洲传入美洲及世界各地,中国、日本、朝鲜等国家开始建造单屋面温室。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成功研制无土栽培技术。使温室栽培技术产生一次大变革。2005 年前后,物理植保技术的出现及其集成技术防病效果的认可和中国蔬菜对外出口频遭相关贸易国的绿色壁垒以及国内频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农业科学家提出了环境安全型温室的概念。环境安全型温室是一种物理植保技术、环境控制技术、生物防治技术为核心的,能够不使用农药或其他化学品就能防治植物病虫害,并能保障植物避免恶劣气候和生理性障碍的封闭型植物养育设施。环境安全型温室主要分为物理植保型温室和环境控制型温室两大类。前者着重于植物全生育期病虫害的物理防治设施配置。后者则是病虫害、生理障碍、生长环境调控都加以控制的温室。物理植保型温室主要以物理植保技术集成体系为植保设施核心设计而成,即土壤病虫害防治设计为土壤电处理模式、地上部分的气传病害防治设置为空间电场防治模式、飞翔类害虫的防治设置为色、光双诱电捕杀与防虫网结合模式、红蜘蛛等螨类为生物防治模式或称紫苏防螨模式。环境控制型温室是在物理植保型温室的基础上,再辅以温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调控模式的温室,这类温室不仅能确保植物生长期病虫害的无农药化防治还能够确保连阴天或极端恶劣气候条件下仍能生长或保苗保秧。生长环境辅助设施包括热风炉或土壤加温线或湿帘、空间电场发生系统、补光灯、二氧化碳增施系统,其中,空间电场发生系统除了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