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杰知青啊,不要捂着伤口唱赞歌下乡时表决心,写血书;结果到了返城的时候,还是写血书,表决心。当然,很可能这不是同一批人所为。但是,知青基本都返城了,这难道不是事实吗?要是我见到哪个'青春无悔’的家伙,我一定要告诉他:请他回到'无悔’的地方去,我来欢送!他是我的博客好友,一名1969年3月17日从上海出发,到贵州独山县基长公社插队8年的上海知青。他是在被荒废了18年以后考上了大学,成为一名教师。他从贵州到了安徽,在离开上海28年以后终于回到了自己的故乡。他叫黄志涛!在网上,我与志涛早就相识了。在我的博客里许多文章后面都留下了志涛精彩的点评。在我们的邮箱里有着志涛会定期将他的文章发给我阅读交流。我深感志涛是一个很有自己想法的人。无论是当今的天下大事,还是那些昔日的往事,在他的笔端都有着属于他自我的表述。黄志涛的博客起名叫“涛声”,一点也不错:涛声依旧啊!从2011年开博以来的在五百多篇的文章里,能够看到一位老知青、老教师的真诚、幽默、智慧、深刻。我还是想说说黄志涛关于知青上山下乡的那些文章。一、“这场运动,实在是荒唐无比的。”我们这些经历了“文革”期间上山下乡的知青,对于这场运动一直有着不同的看法。一直到今天还在争论不休的。那么,究竟如何看待这些呢?其实,有着正义感的知青们早就对于“无悔”之说嗤之以鼻。我早在2011年3月9日就看到黄志涛的文章《“上山下乡”运动意味着什么?》。志涛指出了这个发生在“文革”期间的上山下乡运动有着两个原因——第一是形势所逼。那场浩劫导致的破坏是彻底而全面的,国家经济陷于崩溃的边缘,根本不可能为青年提供如此之多的就业岗位。而且,把那么多年轻人放在城里是不安定因素。不如把他们送上山,赶下乡,分散开来,在“广阔天地”里吃一点苦,挫掉一些锐气,借此可以安定几年,再想办法处理。第二是始作俑者是农民出身,他坚信要培养接班人,就一定要让他们在各方面经受考验。把青年送到农村,边疆等最基层的地方去锻炼,只有这样才能防止他们变修,从而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只可惜这1700多万青年就此成为试验品,其中不少成了牺牲品。我不能说志涛两点分析已经很完整,但至少说到了这场不得人心运动对于国家和民族摧残以及对于整整一代人的毁灭。所以,志涛的结论很明确:“究竟知青从'上山下乡’运动中得到了什么?各人有不同的体会。要统一起来是根本不可能的。爱怎么想就怎么想吧!但是千万不要还是死抱着什么'青春无悔’那种口号来骗人了。因为大家心里都明白,这场运动,实在是荒唐无比的。”旗帜鲜明!我非常赞赏志涛的观点!如果对于这样一场运动没有这样的基本认识,许多问题何从谈起呢?到了我们行将老去的时候,我们的后代问:为什么会有知青精神?我们回答:这是诞生于“文革”浩劫中上山下乡的时候。那么他们会问:照此说来,是不是说“文革”是不可以否定的?我们回答:不是一回事情。如此狡辩,怎么对得起后人!?所以,我与志涛的观点一致:这场运动,实在是荒唐无比的!在这样的浩劫中诞生什么知青精神,简直就是在为那场运动唱赞歌啊!二、捂着伤口唱赞歌,我可怜你、鄙视你,警惕你的不良动机!由此,我想到了最近以来有关知青上山下乡话题中那些极不负责的言论。从发明“知青精神”为一个总的源头,变着法在为那场浩劫唱赞歌。用志涛的话来讲就是捂着伤口唱赞歌!我特别赞赏志涛在2011年底写的那篇《流血的伤疤》一文。他指出,“如今上了一点岁数的人,都经历了严酷的风风雨雨的考验,身体和心灵都有各种各样、大小不同的伤疤。许多人的伤疤至今依然在流血;有些人的伤疤即使已经结痂,但是非常脆弱,经不起哪怕是最轻的触碰。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就可能使得伤口迸裂,鲜血汹涌而出,让人痛不欲生。”志涛认为,我们这些知青的伤疤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不可否认。所以,志涛义愤填膺地斥责:如果你是捂着自己的伤口唱赞歌,我可怜你,为你难过!如果你是捂着别人的伤口唱赞歌,我鄙视你,还要警惕你的不良动机!志涛说:因为幸福生活不是靠谁恩赐的,而是我们自己争取的,不是吗?说的好极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是我们这代人用血和泪的洗礼以后才真正明白的!从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