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语言形象;2.深刻理解作者的忧国忧民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中作者复杂的情感,把握他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教学难点]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当中。[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唐代诗歌谱写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辉煌。唐代的诗人灿若繁星。今天大家就一起来学习其中最富盛名的大诗人之一——杜甫的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说明】:用《昭君怨》做背景音乐,首先为课堂创设出一种凄美、哀怨的的氛围。 二、作者追踪杜甫 43 岁的时候,爆发了安史之乱。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公元 759 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总算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三、草堂听雨1.播放课文配乐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为难辨字注音。2.让学生齐读,并提醒学生在齐读时注意字的读音,初步感知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学生齐读完后,教师指正解读并纠正字音。)3.齐读之后,再让一个同学单独朗读。(学生读完,教师应肯定其能根据诗歌感情的需要处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优点。 )【说明】:通过听配乐朗读录音和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置身于诗词的意境中,帮助他们把握读音,感知内容。四、品味探究A、研读赏析第一诗节,思考下面的问题1、作者是如何描写秋风的?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凶猛”等词语?讨论明确:“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又运用了拟人化手法。2、“卷”和“吹”相比,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好在哪里?讨论明确:“吹”字不能写出风的力度;换“掀”吧,似乎又表现不出茅草的动态。要想既写出风的迅猛,还又表现出茅草的动态的字, “卷”字更形象、更有力。3、后面的动词有哪些?用法有什么好处?讨论明确:后面还有“飞”—“洒” —“挂 ” —“飘转” —“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画面。4、给此段加一个什么标题? (秋风破屋)B、研读赏析第二诗节, 思考下面的问题1、当看到茅屋被秋风所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