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版)——囤积障碍VIP免费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版)——囤积障碍_第1页
1/6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版)——囤积障碍_第2页
2/6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版)——囤积障碍_第3页
3/6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版)——囤积障碍一、概述囤积障碍(hoardingdisorder,HD)是一类以持续的难以丢弃大量看似无用或没有价值的物品为主要表现的精神障碍,囤积性症状首先被认为是强迫性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或者强迫症的症状维度之一。在之后的研究中发现囤积症状与强迫症状之间的相关性很弱,近几年因其在情绪体验、认知行为特点以及神经生物学等方面与强迫症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将其从强迫症中独立出来。囤积症状常于 11〜15 岁首次出现,25 岁左右开始影响日常生活,35 岁左右可能显著影响心理社会功能,而临床研究中更多的受试者为 50 岁以上,这一现象提示,囤积障碍病程具有慢性迁延性的特点,且症状一旦开始逐渐加重。男性和女性均可出现囤积障碍。部分流行病学研究报告男性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根据 DSM-5 疾病分类标准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囤积障碍的患病率约为 1.5%,有些研究结果显示囤积障碍可能影响 2%〜5.8%的人口,其中老年人群(55〜94 岁)的患病率为中青年(34〜44 岁)的 3 倍。国内目前缺少相应的流行病学调查,但是中国人群中的囤积症状以及囤积信念显著高于美国人群。二、病理、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囤积障碍的病因学尚未明确,但证据显示多种因素与囤积障碍有关,包括遗传因素,神经认知功能损害,对财产的依附、信念、回避,人格因素,社会和环境因素等。Frost 和 Hartl 提出囤积障碍的认知行为模型,并认为其病因是信息处理缺陷、情感依恋问题、行为回避和对财产性质的信念的交互作用。依恋问题、回避行为和对物品的信念可能是调节遗传和环境因素的中介因素。之后 Steketee 和Frost 在原始概念化的基础上认为基因脆弱性是诱发因素,并讨论了强化在维持囤积症状中的作用。囤积障碍的双生子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的难以丢弃及过度获取的同病率为49%,高于异卵双生子 45%,其总体遗传度约为 51%,说明囤积障碍的发生有一定的遗传背景。另外一项关于 1987 对双胞胎的研究发现,男性同卵双生子中囤积障碍的相关性比男性异卵双生子高,分别是 0.44 和 0.17,但女性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的同病率未见明显差异。另一项研究发现,女性亲属更易出现囤积症状这需要使用更大的双胞胎样本进行进一步研究。这些研究提示性别可能是囤积障碍的一个危险因素,也可能提示某种疾病遗传模型,但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三、临床特征与评估(一)临床特征1.囤积障碍的特征是过度获取或持续的难以丢弃大量看似无用...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版)——囤积障碍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