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作文教学设计【篇一:于永正《考试》作文教学实录及评课】——于永正作文教学实录及评课《考试》——特级教师于永正基本简历:1985年,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同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90“”年中国教育电视台拍了三集报道于永正的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作文教改实验的电视片,并向全国播出;1991年初《人民教育》发表了报告文学《徐州有个于永正》;全国小语会会刊《小学语文教学》和《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等刊物先后报道了于永正的教改事迹;1992年12月14日-16日,国家教育部在南京专门召开了于永正语文教学研讨会,推广于老师的五重教学法。这是建国以来教育部为个人召开的第一个教学研讨会;1995年8“”月,于老师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教育模范;中国教育电视台、山西教育电视制作中心、吉林教育电视台将有关教学实况拍成电视片向全国发行,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于永正老师多次应邀赴外省、市讲学,他的足迹踏遍了除台湾以外的30个省(市、自治区),特别是送课到大西北贫困山区,他的课和报告受到专家、老师们的赞誉。主要著作:1995年出版《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1999年出版《教海漫记》;2002年12月出版《于永正文集》,在全国、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基本特点:“”——座右铭:以人为镜。唐太宗教育理念: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教育理想:和谐发展。个性特征:幽默开朗、沉着自信、轻松兴奋。兴趣爱好:京剧、书法、绘画、文学成功的关键因素:好奇、思考。――于永正作文教学实录及评课《考试》(于老师笑容可掬地走上讲台)师:同学们,我姓什么?叫什么?生(全体):姓于,叫永正。师:(板书:于永正)这是我的名字。我来自江苏徐州,是一位小学教师。怎么称呼我啊?生(全体):于老师。师:称我于老师是表示对我的尊重。还可以怎么称呼我?生1:还可以叫您于爷爷。师:握握手。叫我于爷爷,说明他把我当作他的亲人。还可以怎么称呼我?生2:于伯伯。师:于伯伯,我一下子年轻了,降一辈,由爷爷变成伯伯了。(笑声)生3:那我就再叫亲切一点?永正叔。(生笑)师:握握手!啊哟,多像我的侄女呀!有没有敢叫我于永正的?(几秒钟后)生4:于永正好!师:我是说谁敢叫我于永正。生5:于永正!师:到!在下便是子永正!(笑声)同学们,他叫我于永正,说明他把我当作他的朋友。名字就是由人来叫的,是个符号。叫我于老师是表示对我的尊重,叫我于爷爷、于伯伯,是把我当作他的亲人。我们可以上课了吗?生(齐声):可以!师:据我所知温岭天平小学特别强调读书,同学们读了大量的课外书,背了好多古诗。最近呀,我搞了一张试卷,据说是一位非常有名的专家出的,而且是专门给六年级的小学生出的。专家说,这张卷子可以测试你们的知识掌握得怎么样。如果你做得很好,就说明你的知识很渊博。(板书:知识渊博)我认真地把这张卷子看了一下,发现这张卷子并不难,特别是对你们太平小学的六年级同学来说,那是张飞吃豆芽?小莱一碟。我看在座的都可以做出来,都可以证明自己是知识渊博型的小学生,不知道同学们对考试有什么看法?你们愿不愿意测试?生:愿意。师:有不愿意的吗?生1:老师,我不想考试,考试太多了不好的!师:嗯!她讨厌考试,考试给她带来很大的负担。(问另一名举手的学生)你呢?生2:说实话,每个学生都不是心甘情愿参加考试的。可是仔细想想,考试好像对我们也有益,所以我有点愿意,有点不愿意。师:握握手,说了真话。她对考试作了认真的分析,非常有道理。我就猜想你们当中肯定有又想考试,又不想考试的。你呢?生3:其实我们都不愿意考试,是尊敬您,为了给您面子,所以我们才说愿意考试。(生笑)师:是为了给我面子才说愿意考试。真好!有时候,是要给别人面子的。有愿意考试的吗?生4:我愿意考试,因为我觉得平时自己在班级里是读书比较多的,我想测试一下自己的知识是否渊博。师:噢!她想证明一下自己,很自信。你呢?生5:我是愿意考试的,虽然说我是打灯笼上茅房?找死,(生笑)但我家是开书店的,我阅读的也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