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建党伟业》有感[精选五篇]观《建党伟业》有感中华历史残卷风云数千年。兴衰交替,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可是这种近乎绝对真理的背后,注定是无数人的激情、奋斗和牺牲,而那种在民族存亡与自身生死之间抉择的矛盾,是没有切身体会的我们根本无法感受到的。而唯一能够将他们同我们联系起来的,是一种血肉相连的同胞之情,是一种早已深入骨髓的民族情怀。曾经,我坐在农大的学术报告厅看完了两个多小时的影片《建党伟业》,我似乎找到了一种理解,对党的光辉的理解。因为痛过、屈辱过,绝望过,却不曾低头过,所以荣耀,所以光辉。然而,这种理解,亦或者说是诠释,它源自另一种不能被华丽的辞藻修饰,甚至无法用言语来描述的东西,那便是爱国情怀。声嘶力竭是影片中出现最多同时也最令我印象深刻的爱国情感的宣泄,简捷、坚定、掷地有声。它来自一个孱弱社会的文弱青年人,可能有人会认为这是庸俗的不顾形象的夸张方式,可是我觉得这是一种来自人灵魂深处的爆发力,带着所向披靡的穿透力;是一种欲图对抗绝望现实,来自内心一丝希望的升腾;是一种最真实的,并且能够令人身临其境的感召和呼吁。它是所有激情和勇气的来源,是一场殊死和野心的较量,是所有革命者誓死如归的宣许,是千千万万同胞得以脱离水深火热的寄托,是一个民族即将重生的呐喊。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掀开了中国历史新的篇章。在此之后,孙中山回国,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次年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然而封建王朝的没落,共和的表象下中华民族的磨难仍在继续。袁世凯篡得大总统之位,更与日本秘密签订二十一条,意在复辟帝制。在举国上下的声讨中,复辟闹剧黯然落幕,军阀混战又带来新的战火与伤痛。国难当头,爱国志士与热血青年无不痛彻心扉,义愤填膺。有的人一心效法西方先进的理念与制度,有的人尊古复礼、修缮己身。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则在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第1页共4页到中华民族新的希望。这部影片讲述的,正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前夜的故事""《建党伟业》这部影片是三段式剧情,分为辛亥革命失败后的军阀混战,五四运动后的知识精英崛起,然后才是点题剧情“建党伟业”。这之间的十年时间,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十年。曾经有过和80后同龄人一样的困惑和愤懑,困惑舆论说我们是“垮掉的一代”,愤懑这个时代给80后生存空间的诸多压力,譬如考学、工作、成家立业等等。但看过庆祝建党90周年献礼大片《建党伟业》后,我突然对自身及周遭的一切有了新的审视和感悟,我不禁扪心自问:这个时代真的亏待我们了吗。我们又真正从中索取了多少,付出了多少。我们大多习惯了身处和平年代,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去追求更加多姿多彩的多元化生活,去朝着五彩斑斓的梦想去努力奋斗。相比那个备受列强欺凌、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年代,我们不用提心吊胆的辗转流亡、饥寒交迫,至少我们还有和平的生活,追求梦想的当然,我们在通往梦想和成功的路上也会有失败和遭遇不公,但和那些革命先驱者的鲜血和生命比起来,显得渺小和不值一提,因为我们还有更多再来一次的机会,直至获得成功的喜悦。而革命先烈们有的只是前赴后继的坚定信仰,以及将这种信仰托付给同志继续传递的信任,他们甚至大多还没见到过成功的曙光,和他们比起来,我们还是幸福的。现在有很多人把幸福指数时常挂在嘴边,或抱怨自己的幸福感差,或抱怨国家整体幸福指数不如一些发达国家。孰不知如美国、英国、荷兰、日本这些发达国家,也才是近年来才开始的幸福指数的研究。相比连活下来都不容易的旧社会,我们今天还能座而论是否够幸福,这本身难道不就是一种幸福吗。更何况我们的党和国家历来都把民生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并在大力实践之中,而幸福指数也渐渐成为了各地政府在改善民生道路上的新追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改革开放30年来,国人体验的更多的是来自于西方物质文化的浸染,对比解放前,大家追求幸福生活的渴望没有变,但为之奋斗和付出的精神信仰有所缺失。我第2页共4页们往往会身在福中不知福,会更多的患得患失,会感觉迷茫没有目标,而忽略了我为这个社会贡献了什么。或许是如古诗中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