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毒理学考点总结第一章:绪论食品毒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是借助基础毒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研究食品中的有毒有害物质的性质, 来源,以及对人体的损害作用与机制,从而评价其安全性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以及提出预防管理措施的一门学科。第二章 :食品毒理学基础一、什么是毒物、毒性、毒作用?各自如何分类?毒物: 在一定条件下, 以 较小剂量 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指以较低剂量进入机体后能引起疾病或危及生命的物质) 。分类(按来源) :人为添加或有意添加、食品生产原料自身产生或有害物产生、无意加入、食品加工过程产生、内源性化学物毒性: 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条件下造成机体损害的能力 。毒性的相对性分类:剧毒、高毒、中等毒、低毒、微毒毒作用(毒效应) :是化学物质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分类:速发或迟发性作用、局部(接触部位)与全身作用(吸收分布)、可逆与不可逆作用、过敏性反应(变态反应) 、特异体质反应(遗传性)二、判断急性毒性的指标有哪些?1. 绝对致死剂量LD100 2. 半数致死剂量LD50 3. 最小致死剂量LD0 4. 最大非致死剂量LD0 5, 急性阈剂量Limac 6. 急性毒作用带Zac 三、靶器官: 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五、表示毒性的常用指标有哪些?致死剂量或浓度、作用水平、阈值、最大无作用剂量六、阐述安全限值得类型及其意义。第三章:一、什么是生物转运?生物转运方式有哪些?生物转运: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的过程。二、什么是生物转化?生物转化有何意义?生物转化:外源化学物经酶催化后化学结构发生改变的代谢 过程意义: a 将亲脂的外源性化学物转变为极性较强的亲水性物质,以降低其透过细胞膜的能力,从而加速其排出。 b 是改变其毒效学性质:代谢活化或生物活化及灭活,改变了分子的结构。三、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吸收和排泄途径?受哪些因素影响?外源化学物从 接触部位 通过生物膜屏障进入机体及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吸收途径有:1.经消化道吸收2.经呼吸道吸收(肺泡)气体:水溶性、血-气分配系数、溶解度、肺通气量、血流量;气溶胶:颗粒物大小3.经皮肤吸收外源化学物经皮肤的吸收量与其脂溶性成正比,与分子量成反比。4.其他途径:注射速度: 4〉2〉1〉3 排泄 是外源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由机体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