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我天生就是一个教书的叶嘉莹我天生就是一个教书的“我当然没有什么大本领、大学问,我也做不出什么大事来,但是我真的喜欢诗词。我看到了它的好处,我应该把我所见到的这么好的东西说出来,传下去。”3 月 26 日,由凤凰卫视发起的“2015-2016 影响世界华人盛典” 在清华大学举行,叶嘉莹获得终身成就奖,92 岁的她,在颁奖礼上将诗词形容为“心的走路”。“我喜欢诗词,这是我自己内心很纯真的感情,我能感受到古代诗人所传达的那种情感。我感受到就应该把它传给年轻人,所以我一生都在教书,尽自己的力量在做这件事。”叶嘉莹说。“学者”、“教师”、“诗人”⋯⋯人们送给了叶嘉莹太多的名号,而她自己却为这些名号排了个顺序:大半生的时间都用于教学了,首先是教师,其他的都排在这后面。有女慧而文1924 年,叶嘉莹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大家族,本姓叶赫那拉,祖上是蒙古裔的满族人。从小,叶嘉莹的父母对她采用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虽然准许她去学校读书,但生活上对她约束极严。她被关在四合院里长大,甚少与外界接触。 封闭的庭院, 在她眼里却是一个自足的小世界,窗前的几抹修竹,阶下的菊花,都成了她即景生情吟咏的对象,也让她自小养成了内向文静、幽微深远的性格。父亲教她认字、背唐诗,读的第―本书就是《论语》。“现在很多人认为,小孩子不懂这些。但是小孩子脑筋好,从小诵读一些古典的精华,可以终生受用。”伯父是她诗词的启蒙老师。见叶嘉莹少有慧根,格外欢喜。后来,叶嘉莹南下结婚,伯父十分不舍,作诗:“有女慧而文,聊以慰迟暮。明珠今我攘,涸辙余枯鲋。”在辅仁大学国文系,叶嘉莹遇到了一生至关重要的人:文史大家顾随。顾随学养深厚,讲课也相当精彩。“顾先生讲课喜欢上天入地,注重诗歌的兴发感动。”许多同学觉得老师讲得好,只顾听得高兴,而叶嘉莹不仅认真听了,还把老师所讲全部记录下来。“实在可以这么说,顾先生教的不止我们一个班,也不止教过一个学校,只有我心追手写,埋头做笔记。没有一个人像我这么完整地记下来的。”她说。顾随对这个女弟子也非常满意,常认真评改叶嘉莹的习作。 一次,顾随看了叶嘉莹填的几首词,批道:“作诗是诗,填词是词,谱曲是曲,青年有清才如此,当善自护持。勉之,勉之。 ”1948 年 3 月,叶嘉莹赴南京结婚,不久又渡海赴台湾。“一路奔走中,很多东西都掉了,但是我知道老师的笔记是宇宙间唯一一本。老师讲课这么好,如果我不保存好就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