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 江苏省镇江市人。 1929 年 2 月出生。1951 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 1965 年入党, 1978 年获“特级教师”称号,上海市扬浦中学语文教师。先后在报刊上发表文章 160 多篇,主要著作有《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等。 根据《往事依依》设计 :“于漪少年生活小档案”要求:内容完整、设计合理、字迹清楚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兴趣爱好、少年时期难忘的事情 于漪少年生活小档案看山水画 ----- 读《水浒传》 ------ 读《千家诗》 ----------- 听国文课 ---------登北固楼 ------- 读中外小说 ------ 听老师的谆谆教导 从“依依往事”中寻找作者成长的源头: 正是学生时代所读的书编织了“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开阔了“我”的眼界,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对自然、对生活、对家乡、对祖国的情感),使“我”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品味语言。思考:文中哪些词语、句段最能打动你的心 , 为什么? 要求: 1 、独立阅读、思考。 2 、在书上做好圈点、批注。 几十年过去了,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 ••••••••••(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差,衬托印象非常深刻)今记忆犹新。 ••••••••••• 通过刚才的品味,我们可以发现:阅读课文,犹如走进了色彩斑斓的文学天地,处处是名言佳句,令人目不暇接。这显然和她从小酷爱读书,几十年如一日是分不开的。青少年时代的所受的文学熏陶促使她不断奋进,终于成为了著名的语文教育家。 于漪深情地追溯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无论是看一幅画,读一本书,还是听一堂课,登一座楼,我们都能从这些往事中探寻到她成长的源头。可见,少年时代所受的文学的熏陶,是于漪成长为一代名师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原因。 你还知道哪些名人的有关文学的往事,给大家说说;你自己呢,也曾经有被文学感染的经历与体验吗?(可以是受某本书、某句诗、某本书的插图、某堂课、某个老师等等的影响) 语文姹紫嫣红,春色无限 : 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对青春年少的学生而言,能启心智,长见识,陶冶性情,诱发不尽的遐想。教师要与学生一起走进语文,激情点击,心领神会,共同欣赏这无边春色。 ——— 于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