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审计机关执法调查报告与审计机关文明建设半年工作报告汇编审计机关执法调查报告近段时间以来,审计署在全国审计机关开展了一场声势颇大的审计法律法规执行情况检查和调研工作,其根本目的是通过检查和调研,了解全国各地审计机关审计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情况,增强各级审计机关提高审计质量和防范审计风险的意识,推动审计工作法律规范化和法制化。笔者有幸随省审计厅检查组对部分市、州、县审计机关执行审计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了检查,对其执法环境以及执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调研,现就此次检查工作发现的问题及原因、对策作粗浅探讨。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基层审计机关由于编制人员有限、审计任务日益繁重,署、省、市定的同步审计项目相对集中,突击性强,审计项目通常交叉进行,审计人员忙于应付面上工作,使得审计准备不够充分,审计方案“复制粘贴”,存在边审计、边准备、边熟悉政策法规、边确定审计重点等现象,“脚踩西瓜皮,审到那里算哪里”屡见不鲜。从而影响了审计质量,同时增加了审计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审计机关的法律规范化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在审计方案方面,主要表现在对被审计单位的内控制度缺乏深化了解和测试,可操作性不强,审计重点不突出。有些审计分工中未涵盖所有审计事项,有些人员无分工,有些审计方案签字不全。大部分审计方案中确认的事项,没有编制工作底稿。大部分单位还固守着以前的工作模式,没有根据审计通知书、调查了解记录、审计方案的顺序开展工作。第 1 页 共 13 页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在审计证据和底稿方面,比较普遍的问题就是大部分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相关性不够,重要的证据后面没有附相关原始复印件。此外,由于部分审计人员不细致,致使审计证据间不相匹配。如审计证据反应问题的数量和附在后面的原始记录数量不相符,审计底稿和审计证据反应违规问题的数量不一致。还有的底稿没有相应的证据作支撑,没有按审计工作底稿在前,审计证据在后的要求装订。有的底稿无签名,有的签名是打印上去的,不是手签的。有的审计组长对底稿的复核不细致,签名太过简单(属实),无具体意见。有的底稿中审计人员和复核人员均为一人。在审计报告等文书方面。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财政收支和财务收支未区分清楚,带来后面的定性、处理处罚以及救济途径错误。还有的报告写了两种救济途径。审计决定中有的无定性依据,有的无处理处罚依据。有的审计通知书的依据和审计报告的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