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恋[大漠深处的苦恋]我们相爱不是在春天而是一个最最寒冷的冬季没有鲜花相送我把一捧雪捧到你的手里我们定情不是在家乡而是在大漠深处没有亲人们的祝福只有我俩相依我们久久眺望东方盼望早归故里我们伫立在皑皑雪野期待着一个春天的消息——本文男主人的诗那个下午,她偶然地读到了他血泪交织的文章1991年5月末的一天,王秀妹很偶然地在杂志上读到了一个男人的故事。以后,她承认,她和他是“奇缘”。冥冥中,她也许等待了很久。那时,她已25岁,从沈阳工业大学毕业分配到一家物资公司工作已近一年。家人和朋友都开妈为她的婚事着急,她也被热心的人们安排相了一个又一个的“对象”。但她一个也没有看上,并不是那些人条件不好,而是她从心底不喜欢经人介绍这种方式。潜意识里,她隐约觉得,有一个人也正在把自己等待,只是那个人好像很远很远。那个下午,坐在办公室里,她和往常一样有些百无聊赖,看报、喝茶、时不时瞅一眼手表,盼着快些到下班时间。突然,同办公室的纪大姐“咚”地擂了下桌子,激动地站起来叫道:“这个人真了不起,在监狱里还写书。”她抬起头,发现纪大姐眼里有隐隐的泪光,便走过去看个究竟。那是一本当月出版的《中国青年》杂志,令纪大姐感动的是一篇题为《一个令人赧颜的愿望》的文章。出于好奇,下班时,她把杂志带了回家。吃进晚饭,她推说不舒服,早早地上了床。想起纪大姐被感动的样子,她把蚊帐放了下来,她不愿意让家里人看见自己流泪来问个没完。她打开杂志,看清作者名叫李晓光,通讯地址是新疆于田150信箱学校。在文章里,李晓光坦诚地叙述了自己因犯杀人罪被处以重刑的经过以及在狱中戴罪图新的努力,第1页共4页强烈地表达了他一心向善的愿望。李晓光的犯罪既无堕落的经历,也无事前的预谋,仅是在十几秒钟内因事起突然丧失理智而铸成。事情的起因在他的小妹的身上。小妹念高二时经不起一位小学同学追求,与之谈起恋爱。那是一个从小失去母亲、初中就被送去“工读”的男孩。那男孩后来却朝三暮四,小妹便改变了主意,要与其断绝来往。但那男孩不放过小妹,有天晚上甚至用刀刺伤了她,并扬言。“不依我,我就杀了你,还有你那瞧不起我的全家。”不久后的一天(1983年6月1日),那男孩又带着刀子闯到家里来寻衅,冲突中李晓光失手干下了蠢事。犯罪时,李晓光26岁,从锦州顺范学院毕业出来教书才一年。虽然自己走进公安局投案,一审还是判了李晓光死刑。两个月后,高级法院根据他犯罪的特殊情节,将他改判死缓。在心里已死过一回的李晓光格外珍惜重新获得的生命,发誓要振作起来,以自己的奉献求得社会的赦免。1984年5月,李晓光被送到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的新疆于田劳改农场服刑。在农场,他干活从不耍滑,不叫苦叫累,对自己的罪行认真反省,毫不抱怨,老老实实接受改造。不久,领导根据他的一贯表现和受过高等教育等条件,安排他在师资匮乏的农场子弟学校戴罪任课。任课期间,他自己画地为牢,自爱自重,多次受到表影,并两次记功,两次减刑。课余,他还选择了语言起源问题作为科研课题,潜心研究。经6个寒暑,他作了10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完成了专著《语言起源论》的主体部分30余万字。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的专家对他的书稿给予了较高评价。面对自己努力取得的成绩,李晓光感到由衷的欣慰。虽然刑期还长,但他自觉已踏上了光明之路,他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看完李晓光血泪交织的文章,王秀妹双眼发潮。联想起自己工作一年来的无所事事庸庸碌碌,她油然生出一股给作者写信的强烈冲动。她钦佩他的意志,更同情他的遭遇,她想安慰他,向他表达自己的感动。铺开信纸,她写道:“看了你的文章,我自己倒有几分‘赧颜’。你在那样的境遇里还自强不息,搞科研写书。我环境比你好,条件比你优越,却一事无成,真该向你学习。”但往下再写,她却不自觉地把他当成了一个可第2页共4页以倾诉的朋友。她告诉他,因为父亲早逝,她和母亲寄住在哥哥家里,她总感觉哥嫂对自己不好,在家里很隔膜。单位的工作也不怎么顺心,心情很压抑。周围似乎也没有可以深谈的人。她觉得自己的心正在封冻,希望他能回信,做一个笔友。半个多月后,王秀妹从外地出差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