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能源发展建设规划【字号大中小】目录第一章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一、过去五年的发展成果二、差距和不足三、形势和要求第二章指导思想、发展原则与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二、需求预测与供需平衡分析三、主要目标第三章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实现清洁转型二、大力削减煤炭消费总量三、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四、推动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第四章全面提升设施水平,增强保障能力一、基本解决城乡供热瓶颈二、大幅提升燃气设施水平三、建设坚强可靠首都电网四、增强油品运输储备能力第五章发展新能源新技术,推动产业升级一、科技创新带动产业高端发展二、开发利用规模和水平实现双提升三、完善服务营造良性发展空间第六章打造区域能源体系,提升发展品质一、引领能源高端利用二、建设低碳生态的区域能源系统三、全面提升管理服务水平第七章推进能源安居建设,惠及城乡百姓一、让百姓放心用电二、让家变得更温暖三、让生活更加舒适第八章控制总量提升能效,促进绿色宜居一、建立能源消费总量约束机制三、加强能源系统节能改造四、推进重点领域节能五、控制生产型污染第九章强化资源供应保障,实现安全运行一、保障资源总量供应安全二、推动运行精细智能管理三、提高能源应急抗灾能力第十章完善综合保障措施,确保规划实施一、完善综合协调管理机制二、加强规划落实和政策引导三、健全法规标准和服务体系四、确保重大项目实施五、创新投融资模式六、稳步推进体制改革七、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八、建立健全规划实施评估导语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安全稳定的能源供应是城市功能正常运转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本保障。“十二五”时期(2011年至2015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首都全面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向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目标迈进、加快构建清洁高效低碳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时期。本规划是依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的市级重点专项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本市能源发展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大项目和政策措施,是未来五年本市能源建设发展的总体蓝图和行动纲领,也是指导各领域、各部门、各区县编制实施相关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制定政策和标准的重要依据。第一章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一、过去五年的发展成果“十一五”以来,以举办奥运会为契机,本市能源建设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能源设施供应能力、运行保障能力大幅提升,能源惠民、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和优化发展环境成效显著,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初步预计,五年全社会能源投资约748亿元,其中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约75亿元,比“十五”成倍增长。(一)设施供应能力大幅提升。供热资源整合基本完成,瓶颈初步缓解。在城区,太阳宫、郑常庄、京丰、亦庄、电子城5座燃气热电厂和草桥供热厂等一批新的供热设施建成投产,新增供热能力2600万平方米;城市中心大网长度超过1000公里,供热面积超过1.5亿平方米,增幅超过50%;1.6万台2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及16万户城市核心区文保区居民完成清洁能源改造,城区供热结构不断优化。在新城,30座现代化集中供热中心替代670座分散燃煤锅炉房,总供热能力超过1.2亿平方米;引入三河热源,首次实现域外热力进京。到2010年底,预计全市供热面积达到6.7亿平方米,基本形成“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燃气和燃煤互补充”的多元供热格局。燃气利用快速发展,管网体系覆盖城乡。建成陕京一、二、三线和地下储气库输气系统,初步形成“3+1”的输气格局,总输气能力超过280亿立方米/年,日供应能力达到8600万立方米;建成衙门口、次渠、采育、通州、阎村等5座输气门站,设计接收能力超过1亿立方米/日;建设形成“五环五级七放射”的配气体系,辐射除延庆外所有新城。到2010年,全市天然气消费总量达到75亿立方米,天然气管网长度超过1.3万公里,天然气用户超过400万户,均比2005年翻了一番,成为全国用气规模最大、配气能力最强、居民用户最多的城市。电力供应安全可靠,网架结构日趋完善。新建500千伏变电站5座、220千伏变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