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的季羡林,当代语言学家,1930 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1935 年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等印度及中亚古代语文。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史诗《罗摩衍那》,还创作了许多散文,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郎润集》、《季羡林散文集》。 他从六岁离开母亲到济南叔叔家生活,中间只回老家三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旁待了数日。在离开母亲的十六年中,他无时无刻不在想念母亲。可是,寄人篱下的处境,使他身不由己,不能经常去看望母亲。他曾暗下决心,自己大学毕业以后,有了工作,立即迎养母亲,可是,现在还没等他大学毕业,母亲便永远地去了。 在等待下葬的日子里,他住在家里,守侯在母亲身旁,有时也到村子里走走。他“看见院子里的树上,有母亲亲手砍伐的痕迹,在被烟熏黑了的小厨房里,还有母亲死前吃剩的半个茄子,半棵葱。母亲吃饭用的饭碗,随时用的手巾,都留有母亲的手泽和口泽,地上每一块砖上都有母亲的脚印,不觉热泪盈眶,失声痛哭起来”。夜里,他枕着母亲枕过的枕头,想到母亲在这枕头上想念儿子时,不知流过多少泪,不禁又泪流满面,泪水沾湿了枕头,彻夜难眠。 第二天他便离开故乡返回北平。临行时,他回望官庄,“在云天苍茫中,触目的是长天下一片凄凉的黄雾……” 1933 年 12 月 24 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晚上又想到母亲,又大哭失声,我真不了解,上天何以单给我这样的命运呢?我想到自杀。 1934 年 5 月 3 日日记写道:因为想到王妈又想到自己的母亲。我真不明了整八年在短短一生里占多长时间,为什么我竟一次也没回家去看看母亲呢?使她老人家含恨九泉,不能瞑目!呜呼,茫茫苍天,此恨何极?我哭了半夜,夜里失眠。开心积累:盈眶 俯拾皆是 唾手可得 立锥之地 背井离乡懵懵懂懂 寄人篱下思考 1. 悔什么? 2. 为什么悔? 1 、课文在结构安排上又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全文以“永久的悔”为主线展开。 开篇设疑——点出永久的悔( 1-2 )中间叙事——道明悔的缘由( 3-9 )结尾点题——照应永久的悔( 10-11 )这样安排结构,条理清晰,主题突出,感人至深。1 、作者说“悔”俯拾皆是,文中又说“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的悔,这三个“最”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最”,表程度的副词,体现了作者的悔恨之深,遗憾之大,在心灵上留下难以磨灭的烙印。2 、课文开门见山地指出永久的悔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