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说课 西街小学 寇丽教材分析:《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这篇课文是第三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英明的国王用一种独特的方法来挑选继承人:谁能用种子培育出最美的花,谁就是他的继承人。规定的日子到了,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情况,许多孩子都捧着盛开鲜花的花盆来了,只有一个孩子是捧着一个空花盆,最后,国王却让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成为继承人。这是为什么呢?故事悬念迭生,引人入胜。不读到故事的最后,就不能解开谜团,原来,国王发给孩子们的花种是煮过的。 这是一篇富含哲理的故事。这个故事在成年人看来,含义一目了然:诚实的品质最可贵。但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由于他们理解水平相对较低,且故事长,内容多,未必能轻而易举读懂。再加上学生不了解煮过的种子不能发芽这些自然常识,所以,无法体会故事的内涵,尤其是文中孩子手中的空花盆,是一个与文本内涵紧紧相连的焦点,它隐含了这个孩子对人生的选择:宁可放弃做王位的继承人,也要做一个诚实的人。这份诚实是多么沉甸甸呀!在这个孩子的空花盆里,却盛开着一朵绚烂的诚实之花。如何使学生也能体会到这主题,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突破了这个难点,再阅读、感悟,文章的内容学生就更易于接受了。学情分析:本文文字浅显,故事悬念迭起,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学生乐读易懂,除了“为什么煮熟的花种不能种出美丽的花来?”其他内容均可以在反复朗读中充分理解和体会,但是就二年级学生的思维和行为特点来看,学生也许对种花比理解诚实可贵更感兴趣,重视“为什么熟花种不发芽?在这三个月中都发生了什么事情?”那么,如何正确地创设情境,侧重于后者的更深切思考,唤醒学生发现美追求美好品质的欲望,使设计本文要考虑的问题。对于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语也要通过乐读课文,联想,借助拼音等多种方法巩固,理解,另外,借助知识的拓展,注重文章的内外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文中的精髓进行讨论升华也是显得尤为重要。 很多孩子喜欢听故事,大多也能通过阅读读懂简单的童话故事。虽然课文中的故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但让他们明白本课蕴含的涵义:诚实的品质最可贵并不是很难。教学中要恰当的创设情境,使学生融入文本,与文中的思想情感引发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