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中国文学研究的特点1814 年,法兰西学院设立第一个汉学教授讲席,域外汉学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汉学开始了其学院式、专业化的历程。继法国之后,俄、英、美、德等国的大学也先后设立汉学教席,美国虽然在专业汉学的教席设立上晚于欧洲学界,但美国汉学的兴起却有其独特的国际政治背景,即二战之后的全球战略视野,从而突破了西方汉学单纯从语言、历史、思想文化出发的学院研究模式,将汉学概念拓宽而成为了“中国研究”。作为域外汉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域外中国文学研究,多从翻译中国文学入手。就其选择的对象而言,从古代到当代都有。就古代文学作品而言,诗歌和小说的翻译最多。就古代诗歌而言,早为西方读者熟知的《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不断有重译,如法译本《唐宋时令诗》( 巴黎, 1998) ,英译本《唐宋抒情诗》( 新加坡, 1996) 。近年来,一些较为冷僻诗歌类型也不断被译介,如《玉台新咏》( 再版本,伦敦,1995) 、《中国古写作景诗》 ( 法汉对照本,巴黎,1996) 、《中国古诗选》( 法汉对照本,巴黎, 1997) 、《中国古代爱情诗歌百首》( 阿尔勒, 1997) 。而孟郊、鱼玄机、郑板桥、袁枚等人也有了新的选集或全集。就古代小说而言,唐宋传奇小说、《三言》《二拍》以及蒲松龄《聊斋志异》等都有译本。蒲松龄《聊斋志异》近年来有英、法、德、匈等语种的选译本,如《聊斋志异》( 阿尔勒, 1996) ,《雌狐之爱》( 德文本,苏黎世,1995) 。再如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亚洲系的康达维(D.R.Knechtges)教授的《昭明文选》英译。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东亚语言文学系倪豪士(WilliamH.Nienhauser,Jr).的《史记》和《搜神记》的英译,其中《史记》翻译正在进行中,目前已经出版第1、 2、5、 7、8、 9 册 ( 包括原书卷次的卷一至十二,三十一至四十,六十一至一百十二) 。诗歌小说之外,其它类型的古代文学作品译著较少。域外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译介,小说最多,现代作家如鲁迅、老舍、丁玲、巴金、萧军等,当代作家如王蒙、刘心武、蒋子龙、张承志、张贤亮、王安忆、贾平凹、池莉、莫言等的作品较受重视,传播也很广。除了作家的单部作品,也有一些域外中国文学翻译尝试选集形式,如刘绍铭和葛浩文(H.Goldblatt)所编《哥伦比亚中国现代文学选集》( 纽约, 1990) 按小说、诗歌和散文分类,再以“现代”“、建国后”“、新时期”为序,依次选介代表作,多半是一人一篇,至多四五篇。又如杜博妮(B.S.M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