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友病的基因治疗概述血友病分为遗传性血友病和获得性血友病。前者是一组先天性单基因遗传性凝血因子Ⅷ (FⅧ) 、 IX(FIX) 或者Ⅺ (FⅪ) 缺乏而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的出血性疾病,而后者一般同时缺乏2 种或者多种凝血因子,常继发于肝炎、肝硬化、肝癌转移等肝脏疾病,某些血液病( 如急慢性白血病 ) 、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尿毒症等。 我们主要就就遗传性血友病( 简称血友病 ) 的基因治疗作一综述。1 血友病的机理及传统治疗方法血友病特点为早年发病, 轻微外伤或小手术后的持续反复甚至自发出血,多有家族史并多发于男性。根据凝血因子所缺乏的种类可以分为血友病A(FⅧ缺乏 ) 、血友病 B(FIX 缺乏 ) 和血友病 C(FⅪ缺乏 ) ,血友病 A 约占血友病的 85%,血友病C在临床上比较罕见,血友病A、B均为 X染色体隐性遗传,而血友病C则为常染色体不完全隐性遗传。血友病的基础研究( 包括血友病相关凝血因子的SNP、STS、STR等多态性位点 ) 已经比较成熟,其基因突变有着高度的异质性,包括基因缺失、异常基因片段的插入、 基因片段的重排和点突变等。 对于小片段的缺失、插入和点突变来说, 血友病的严重程度取决于该突变所在结构域的功能,但也有极少数血友病患者编码区及其旁侧序列并未发生突变。在 FⅧ等凝血因子的转运过程中,许多蛋白质也参与其活性、 非活性形式转换的调控, 编码这些蛋白质基因的突变也会引起血友病样症状的出现。随着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得到越来越好的诊治,以前被人们认为发病率较低的血友病,因其严重威胁着血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而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血友病的传统疗法主要有替代疗法 ( 对症补充血浆制剂和凝血因子浓缩制剂) 、重组凝血因子疗法 [3] 和预防疗法等。替代疗法中患者会产生相应凝血因子的抑制物而抵消3O%甚至更多的凝血因子活性, 且存在传播病毒的危险。 针对传统的浓缩或高纯凝血因子所产生的抑制物,临床上有采用猪FⅧ浓缩制剂来解决,因为猪FⅧ与抑制物的亲和力比人FⅧ要高的多;另外,绕过内源性凝血途径利用FⅧ旁路制剂( 凝血酶原复合物 (PCC)和激活的凝血酶原复合物 (APCC))也可以促凝;目前有1 种新的旁路制剂,即重组活化的FⅦ(r Ⅶa) ,由于它的酶促反应局限在细胞表面,所以大大降低了全身凝血活化和血栓并发症等副反应,其高效性 和安 全性已得到认可;但是高昂的治疗费用及副作用,使猪源性FⅧ及 rFⅦa 的应用均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