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一五”时期(2006-2010 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也是推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壮大支柱产业、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阶段。根据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七届十次全会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特制定濮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面临的形势第一节 发展基础“十五”以来,全市上下按照“十五”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大力实施以工兴市、科教兴濮、开放带动、可持续发展和品牌城市战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顺利完成了“十五”计划,使濮阳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质量效益不断提高。“十五”期间,全市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初步统计 2005 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 382.7 亿元,比“九五”末增长了 75.0%,年均增长 11.8%,高出全省 0.38 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到 10716 元。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 15.3 亿元,是“九五”末的 2.4 倍,年均增长18.7%。五年来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均居全省前列,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以工兴市成效显著。“十五”期间,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取得新成效,到 2005 年全市国民经济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 16.3:63.0:20.7,与 2000 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 5.2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 8.5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了 3.2 个百分点。粮食生产能力保持稳定,农业结构不断优化。2005 年粮食总产量 202.4 万吨,优质专用小麦 114.88 万亩,优质水稻 37.65 万亩,优质玉米 82.81 万亩,出口型优质花生 35.43 万亩,优质尖椒 30 万亩,鲜切花基地 5000 亩,速生丰产林 68 万亩。畜牧业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肉类、禽蛋和奶类总产量分别是“九五”末的 1.3 倍、1.5 倍和 11.9 倍。以工兴市战略稳步实施,工业经济快速增长。2005 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 213.74 亿元,年均增长 15.1%,占生产总值的55.9%,对经济的贡献率达 68.4%以上。“十五”期间,中原乙烯18 万吨扩能改建、中原大化 6 万吨三聚氰胺和一期 30 万吨复合肥、林纸一体化 10.8 万吨化机浆以及濮耐高温材料有限公司、力诺集团公司等所上的一批投资大、效益高、竞争力强的项目竣工投产,工业成为濮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