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播种与机械化移栽成套新农艺 所属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植物精密播种与植物移栽相互配套的新农艺。尤其是通过精密排列种子,用粘贴置种方式播种,使秧苗呈队列式分布,用专用的移栽机移栽的新农艺。背景技术现行插秧机插带土毯状秧的效果看起来不如人工插秧美观,且不能移栽单本带蘖大秧龄秧苗、钵盘秧机械化有序摆栽难于推广。以上弱点都是由于秧苗位置分布杂乱无章、秧苗素质参差不齐所至。而现行播种方式是秧苗素质参差不齐和分布杂乱无章的根本原因。目前,各种水稻播种方法,都有种子离开播种器从空中向育苗床坠落的过程。种子在坠落过程中,由于脱离了物体的束缚,自由翻滚漂移,落在育苗床上的姿势(指秧苗是直立着还是横卧。后面有种子姿势的详细介绍)及位置杂乱无章,疏密不均。对于水稻机插秧的育秧,为减少插秧机插秧时的漏插率,要求播种达到不重复,不漏播的密度。然而用现行方法播种,种子落向育苗床土的轨迹和种子姿势具有不确定性,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图 1⑴所示的种子互相挤压和漏播现象(图 1 为机插秧育秧手工播种效果图)。且在稻种落入育秧床时,无法保证不同稻种上的乳芽位于同一平面上。根和芽横七竖八、纵横交错。根和芽生长时,互相阻挡。幼芽在床土中“挣扎”生长,生长成弯曲皱折、“面白体瘦”的畸形苗。根和芽生长时,互相拱顶,谷种被拱顶地上下移动,导致秧茎的脚部呈高低错状,长出大量畸形苗和弱势苗,秧苗素质参差不齐,高矮不一。图 2 是机插育秧田中一处拥挤堆叠部位的种子生长出的秧苗(图 2为堆叠种子长出的秧苗图)。图中(1)处秧苗的脚部成高低错落的立体状分布,是由于稻种生长互相拱顶所致。(2)、(5)处是被压住的 6 粒种芽长出的废苗。(3)处是正常生长的 24 株好苗。(4)处是种芽生长受阻挡的 9 粒稻种长出的弱势苗。此处播种密度是 2.4 粒/cm2,39 株秧苗中有 6 株废苗,9株弱势苗,仅 24 株素质较好的秧苗。播种密度过大,不仅导致大量种子的浪费,而且生长出的秧苗在机插时深浅不一、粗细不均、漂秧、伤秧。密度过小的秧苗机插时,会出现每穴苗数过少和漏插现象。当插秧机插图 1 所示秧块处于“1”所在位置的秧苗时,会出现大量空穴和单苗现象,当插处于“2”所在位置秧苗时,则会出现过粗、勾秧、漂秧、伤秧和深浅不一现象。图 3⑵是机插秧现场会时,在机插田块中摄取的较好和较差的两个位置的场景。此图明显显示出前面所述情况。对于杂交水稻和茬口紧张的多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