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2005 展望 2006 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回顾 2005 年中国移动市场的发展,会发现传统业务在用户量和话务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对 3G 的观望也不再是雾里看花,2005 年信产部官员不同时段的连续表态使得 2006年 3G 牌照的发放时间转向乐观,中国 3G 标准 TD-SCDMA 商用程度的日益成熟,预示着中国 3G 时代扑面而来的盎然春意。3G 已经远远超出了“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本身的涵义,决定着六大运营商未来的发展走向,决定着中国通信市场未来发展格局,甚至决定着世界移动通信市场未来的发展格局,作为 3G 民族标准的TD-SCDMA 更是承载着国家自主知识产权实施的重任,关乎国家数千亿投资的走向。中国 3G 建设如何吸取 2G 经验教训,如何在 3G 时代振兴中国的移动通信产业,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焦点。一、回首 2005 年 3G 市场1.《中国 3G 世纪报告》引发行业激烈讨论2005 年阳历新年刚过,在中国就爆发了一场关于 3G 的世纪大辩论。引发这次辩论的,是《中国 3G 世纪报告》。而辩论的主角,主角是经济学家胡鞍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和电信专家阚凯力(北京邮电大学教授)。胡鞍钢担任组长的《中国 3G 报告》提出强烈建议,中国应该马上发放 3G 牌照,并且认为开放 3G 市场将每年增加 100 万个就业机会和每年增加 1800 亿元 GDP。这份报告甚至把抨击的“矛头”对准了电信监管机构信息产业部,认为信息产业部拖延 3G 市场决策,是因为被少数利益集团“俘获”了。以至信息产业部的发言人惊呼:“胡鞍钢疯了!”历来以敢说话著称的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阚凯力强烈驳斥了胡鞍钢的观点,认为 3G 投资涉及数千万元之巨,中国应该谨慎从事。对于 3G,阚教授一直认为,目前国内 3G 市场尚未充分发育,过早发放牌照将使国家遭受巨大损失。国有企业因为 3G 造成损失,要追究领导的责任,并指出了胡鞍钢报告中的多处“硬伤”。从这场争论,人们也看到,由于 3G 背后涉及了庞大的投资,因而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较量和利益平衡问题。3G 不仅是一个技术,其意义早已远远超出电信行业本身。这场 3G世纪大辩论将中国 3G 问题的探讨进一步深化。2.信产部公布测试结果,TD-SCDMA 进入预商用2005 年 9 月 14 日,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在 3G 全球峰会上如期公布了 TD-SCDMA 外场测试结果,得出的结论是:TD-SCDMA 已经具备大规模独立组网能力,这也是 TD-SCDMA 在独立组网上得到的首次技术验证...